通过一份教案,教师可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应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提供及时的解答和指导,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年级数学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新课程人教版数学第五册教材122页(总复习)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能够比较熟练的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3、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初步认识简单分数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难点:分数大小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吗?一次,唐僧派猪八戒前去探路,谁知去了好久也不见回来。于是派孙悟空去找。原来猪八戒在美滋滋的吃西瓜。刚咬第一口,悟空就从天而降。孙悟空说:“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八戒心里一直想多吃点,听了高兴极了,说:”我可要吃八分之一。同学们想一想,到底谁吃的多或少
呢?它与哪一部分知识有关呢?
生:悟空吃得多,八戒吃得少;与分数的知识有关。师:你们说的很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回顾分数的有关知识。同学们,乐不乐意?板书:分数的初步知识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分数的探究欲望。)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方格:
师:谁能看着这幅图说出一个分数?
生:师:你能自己到讲台上用阴影部分标出这个分数吗?
……
师:为什么这些阴影部分都能用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从平均分的8份中取出两分,所以都用表示。
师:你还能在这个图中找到别的分数吗?又怎么用阴影部分来表示你找到的分数呢?
生:……
师:同学们真不错。写出了这么多的分数,结合下图,谁还能说出涂红色(蓝色)的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同学说分数,另一个同学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周长是多少》。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教材设计了用线围一围、用小棒摆一摆、用小正方形计算相应的周长、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丰富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长的含义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同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已经掌握了周长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相互交流,可以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并使学生熟练灵活地掌握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增强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周长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坦步提高动手操作水平,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只要今天能获得三颗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老师奖励的'礼物了。
你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信封。请你打开,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学具?你能告诉老师吗?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这些学具来研究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课题:周长是多少
二、操作实践,解决问题。
(一)围一围。(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看,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围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呢!
(钥匙、松树、五角星、三角形)
2、师:你能用一根丝线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吗?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线围一围。
要求
(1)要把老师给你的线都用完。
(2)把你围好的图形形状填在作业纸第一张表格里。
(3)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3、师: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展示学生的作品。同学们用线围成的图形真好看。
4、师:用手指一指你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好吗?
想一想,围成的图形周长是多少?怎样量最方便?
(把线拉直,用尺量一量)
学生围图形、量周长、填表格,在小组内交流。
5、评价:完成老师要求的小朋友可以在评价表里贴好第一颗星。
设计说明让每个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用线围出美丽的图形。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并有创意地解决实际问题。
(二)摆一摆。(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师:请你拿出信封里的小棒。
量一量:4根短的长度是多少厘米?4根长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3、师:你打算用几根小棒,怎样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呢?
先想一想,想好了再摆一摆。
把你围好的结果填在作业纸第二张表格里。
交流:我摆的是长方形,它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我摆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4、互相评价:同桌两人交流、评价。为成功的小朋友在评价表里画上第二颗星。
设计说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学具,独立地摆出自己想象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估一估。
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我们一起用纸头来玩游戏吧。
老师帮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小纸片(长:10厘米,宽:6厘米),你能从这张纸上看出有哪些数学问题,并提问出来让其他同学来回答吗?
生:这是什么图形的纸?回答:长方形的。
生: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回答: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都是直角。
(生评价同学回答的问题)
生:它的周长是多少?回答:长大约~厘米,宽大约~厘米,周长大约是30厘米。
师:要确切知道这张纸的周长,怎么办?(量一量)
请大家测量一下这个长方形,并汇报你是怎么量的,看看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汇报结果及方法。
(1)102+62=32
(2)10+6=16 162=32
设计说明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评价同学的回答。给他们留出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提问、猜测、评价、验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剪一剪。
师:如果老师让你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边长是6厘米。边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师:对,在长方形里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长方形的宽其实就是这个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板书:宽是正方形的边长)
师:下面请大家动手折一折,把这个正方形剪下来,注意不要剪歪了。
学生动手剪正方形。
师:你会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64=24厘米)
师:你能再把这个正方形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吗?
学生动手剪。
师:现在,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方法一:46=24(厘米) 242=12(厘米) 12+6=18(厘米)
方法二:62=3(厘米) 3+6=9(厘米) 92=18(厘米)
方法三:移一移,63=18(厘米)
小结:大家刚才想出了几种方法,这说明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说明增加的剪一剪的内容,充分让学生在折、剪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特征,熟练周长的计算。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拼一拼。(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插图)
1、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还有什么学具我们没用呢?
师:读要求: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样拼,小组合作,小组长记录填表格。
2、小组交流。(课件出示)
一排摆几个?摆几排?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
3、师:请你观察一下这些数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师:都是由十二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周长怎么会不一样呢?
5、师:在我们拼出的3种长方形里,它们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排出的图形越长,它的周长越长,排出的图形越方,它的周长越短。)
设计说明:小组合作拼一拼,培养学生协作解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拼图形和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在观察、比较、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韦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5、你会选哪一家?
美羊羊一家要去旅游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或末尾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4=答案
82=答案
147=答案
246=答案
357=答案
729=答案
2、口答
(1)70里有几个十?500里有几个百?
(2)2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9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教师谈话收入课题。
二、教学例1
1、出示第13页主题图,教师:问根据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运算?
2、出示例1。
(1)赵大伯3次能运完60箱,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观察:如用小棒来代替木箱,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
4、如果不分小棒,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603=20
5、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三、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四、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 2403=80
五、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7页1.2
教学反思:
对于本堂课,我注意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数学知识的迁移。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学习除法的笔算方法,掌握试商的方法,正确计算。
2. 能力目标:掌握除法验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验算,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并验算。
教学难点:
最高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校大队部经常组织同学向有困难的小朋友献爱心活动,在新年之前,我校少先队员捐出576本故事书,要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列式:5766=( )(本)
1. 你先估计一下每所学校能分到多少本。并说一说估计的方法。
2. 试着用竖式计算。
百位上是1,够商1吗?怎么办?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要用前两位去除,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
3. 小组讨论。
4. 验算: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怎样验算?学生试着说,再验算。
三、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1. 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再算一算。
(2)弄清题意,独立完成。
2. 计算并验算:3007 7249
3. 63页第1题,填 或=
4. 63页第2题,先估计是几位数,再计算。
5. 63页第3题,计算并验算。
6. 63页第4题,第5题,解决问题。
四、作业
6447 6455 3368 3426
4059 200825261522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