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精心制定的教学指导,通过准备好的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是淘一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篇1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课的导入用“儿童身高免票线”如何确定的问题串,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学生梳理思路,明白了相关部门从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求平均身高,最后呈现6岁以下儿童平均身高,因此确定“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0厘米。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体现不足,如能更好的与学生达到互动,能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相信效果会更好。在这节课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认识了平均数,他们感到平均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学得兴趣盎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字母表示()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圆柱的体积=()×()。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综合算式()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上第五单元《点阵中的规律》p82-83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前后图形中点的变化规律,推理得出后续图形中点的数量,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感受数学均衡美。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与概括规律。
教学难点:概括规律。
教学过程:
一、认识点阵: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自然数分成奇数和偶数,最早进行这样的划分的数学家叫毕达哥拉斯,他非常喜欢数学,他研究数学可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就是因为喜欢,他对研究数的特征非常着迷,研究方法也很独特,他是把数想象成小石子或小圆点,摆成图形来研究数。今天我们也来看看吸引毕达哥拉斯的“点阵”和数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
(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研究点阵:
(一)出示点阵,提出问题
师:这就是他当时研究过的一组正方形点阵,有规律吗?如果由你来摆这组正方形点阵,你想怎么摆呢?
(二):
其实,点阵是灵活多样的,每个点阵都有自己的`规律,只要我们找到规律,就能推出后面点阵的点数。借助点阵图,不同的观察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数的规律,正所谓“远看成岭近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三、解决点阵问题:
(一)学生观察课本p83练一练第2题图,小组内说说他们的规律,然后小组合作画出下一个图形。
(二)汇报,展示,说说规律。
四、设计点阵:
(一)师:刚才,我们共同研究了一些点阵的规律。现在,你想自己设计一个点阵吗?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一个点阵设计大赛,好吗?
(二)出示要求:
点阵设计大赛:
1、设计时间:5分钟
2、设计要求:
(1)小组合作,共同设计一幅有规律的、美观的点阵图,画出前4个点阵,并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的数量。
(2)每组派代表说明设计的方法及点阵中的规律,并展示作品。
小组内自由设计,展示。
五、感受点阵: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个出色的小设计师!点阵的运用,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我们常玩的五子棋,围棋,跳棋都是点阵的运用。一些大型活动的展示标志,广场上美丽的花坛,由点阵构成的各种图案等等。可以说,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点阵的规律,离不开数学的知识。那么,就让我们用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学习: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美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幅简洁准确的图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0。05(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0。8+0。80。2+0。2+0。20。4+0。4+0。4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0。3+0。3+0。3+0。3+0。3=()×()=()
0。1+0。1+0。1+0。1+0。1+。。。=()×()=()(10个0。1)
1。2×2=()+()=()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2×0。40。3×03×1。19×0。80。6×45×0。2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
(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 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 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反动19次后杯口朝 。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三角盘的计算方法,对相邻区域小圆片(或数)进行相加,对给出的“结果数”进行分拆。
过程、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的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相邻区域的数进行相加。
教学难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进行分拆。
教具学具:
三角盘、小圆片、数卡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数图
1、简介三角数图
(板书出示三角盘和小圆片,再出示11)
师:这是三角数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计算三角”
(板书课题)。
问:你发现这幅三角数图有什么秘密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生共同小结:三角数图里的三部分,每部分都放有小圆片,相邻部分里的小圆片个数相加,其结果写在边上。
2、反馈练习
师:三角数图中的另2个空格怎么填为什么
3、同桌合作玩“三角盘”
(一人在三角盘上摆小圆片,另一人根据所摆小圆片摆数卡。)
学生在“玩三角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三角数图的特点,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建议各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多给学生“玩”的时间。
二、探究三角数图
1、变式练习
师:在这个三角数图中你先填哪部分为什么学生独立审题,并在三角盘上动手摆一摆。你有什么好方法
(5+=1111—5=)
2、数代替圆片
在刚才题目基础上,把小圆片改成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的练习,小组核对。
小结:通过想加减法,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
3、巩固练习
独立完成书上的习题。
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用小圆片和三角盘动手操作辅助完成。
三、拓展练习
小组合作,三部分中分别填几你们是怎样想的
如果学生在练习时有困难,教师可给予提示:
(1)猜想三部分可以填的数。
(2)把猜想的数放到三角数图,并验证。
(3)如不符合可以进行适当地调整。
四、总结
师: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本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