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工作能够让教师更好地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的教案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涉及的集合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之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对集合这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陌生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帮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
在探究环节,充分展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感受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价值,从而掌握使用集合思想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给学生充分交流、反思的时间,体验“维恩图”的价值,拓展对“维恩图”的认知,感悟集合思想。
2.重视多元表征,加深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在学生用“维恩图”表示出题中已知条件及数量关系之后,让学生说一说集合中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列式解答之后,再让学生结合“维恩图”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意义。通过图示、算式和语言表征之间的`转换,加深学生对集合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检查学生课前完成学情检测卡的情况。(出示学情检测卡)
(1)集体交流信息。
(2)展示“维恩图”的分类结果。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入新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 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前准备
1、 展示屏。
2、 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此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学习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学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 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 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 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1、 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 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4、 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9掌声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
1、 屏显本课的生字。
2、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 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 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五、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和谚语。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1、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2、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3、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1、 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 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3、 学了课文,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9掌声
四、抄写词语
先读、记,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交流搜集的名言,背诵积累
1、 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2、 组织学生交流。
3、 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名言或谚语。
六、实践活动
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学习重点: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知识链接:查阅资料(文字、邮票、图片),了解关于桥的一些知识,如:桥的种类,世界上著名的桥有哪些等。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学习过程:
一、名桥知多少
1、我知道世界上有不少著名的桥啊?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也有一座世界闻名的桥,它是一座石拱桥,叫赵州桥。听过这首歌吗?赵州桥,是什么人来修?玉石栏杆是什么人留?……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赵州桥,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新朋友
1、我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这是我认识的生字,我能给它们标上拼音。
( ) ( ) ( ) ( )( ) ( ) ( )
安济桥 石匠 砌成 雕刻 抵着 智慧 前爪
3、小小书法家
tú àn cān jiā héng kuà quán bù
( ) ( ) ( ) ( )
jiān gù bǎo guì yí chǎn shè jì
( ) ( ) ( ) ( )
4、火眼金晴
张牙舞爪(zhǎo zhuǎ) 爪(zhǎo zhuǎ)子 鸡爪(zhǎo zhuǎ)
人才济济 (jì jǐ) 安济(jì jǐ)桥 无济(jì jǐ)于事
怎么样?如果和同学意见不一致,再问问不会说话的老师—字典!
5、读课文时有一些词和句子不太懂,我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它们的意思了,我想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创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一些地方我不明白,我要作上标记,待会跟老师同学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识赵州桥
1、默读课文,我知道了:赵州桥坐落在____________,它是一座____桥,又叫____桥。它的设计者是___朝石匠______,到现在已经_______年了,真是一座古老的桥!
2、第2、3自然段主要讲赵州桥的__________,每一段都是围绕______句话来写的。
3、赵州桥是一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学习重点: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学习过程:
一、赵州桥初印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赵州桥给我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识赵州桥
1、特点??
第二自然段围绕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这是一个____句。桥长( )多米,宽约( )米,全部用( )砌成,没有( ),只有一个拱形的( ),横跨在( )多宽的河面上。我结合插图来理解,从这些数字描写,我感受到赵州桥___________。现在我能给这一段加上小标题了。
2、特点二
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我通过仔细阅读,知道这种设计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动脑筋思考,我明白了这种设计的优点就在于:既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_______,又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怪不得这座桥历经一千四百多年仍巍然矗立,真是一座________的桥。
3、特点三
a .我会填关联词:这座桥( )坚固,( )美观。坚固是总结上一段,美观是引出这一段,这样的句子叫________句.
(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
b.作者在后面具体描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用了一个_____句,读了这个句子我仿佛看到_______的龙,仿佛看到_______的龙,仿佛看到__________的龙,……我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些雕刻___________。
c.我要学习作者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用……有的……有的……还有的……仿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我还想再读一读。
e.我能试着把这段背下来了。
三、夸夸赵州桥
我要夸一夸赵州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后超链接
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画下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能仿照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精彩"、"鳞次栉比"、"琳琅满目"、"人流如潮"、"璀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吗?香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他的身上有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早在1842年香港被英国占领,直到1997年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如今的香港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有谁知道香港又被人们称为什么?(生答"东方之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9、"东方之珠"
2、解释课题:人们把香港比做东方的一颗明珠,表示人们对香港的喜爱。
3、香港为什么值得人们的珍爱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那几个地方?
2、学生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学生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舒服、观赏、倾听、店、焰火)
指读生词,指点学生从边音、翘舌音、后鼻音方面指导
(2)开火车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五、自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板书:祖国的南大门)
2、这段告诉我们香港有什么?(学生答:有沙滩、公园、街市)师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沙滩是什么样?公园是什么样?街市是什么样?(学生答:迷人繁华)
3、指导读第一段。(强调"迷人繁华")
六、教学生字字形
1、开火车认读
2、同座位讨论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忆生字,学生回答。
3、重点指导倾--耀--焰
4、指导书写,师范写
七、作业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到美丽的香港去游览一番(假想旅行,进行情境)
2、复习生字词。帮助正音、解词。
3、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什么?(生答:迷人的沙滩、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4、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导入:你知道香港的历史吗?(收集到的资料在小小组中交流)派代表介绍香港的过去。
你们想知道香港的现在是什么样吗?(想)看过之后请用一句话来形容香港。(看课件介绍香港的录像片)
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哪几个方面呢(小小组读完后讨论)
生说,并上台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
你们小组最喜欢香港的哪里,就把那一个自然段再读一读。
2、你们最想去哪里?(课件随机链接沙滩、公园或街市)
3、第二自然段
⑴指读。
⑵看课件图片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⑶联系实际说说感受: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想象),沐浴着轻柔的海风(感觉),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闭上眼睛听课件中海浪声),体会舒服极了的感觉。
⑷女生齐读。
4、第三自然段
⑴讨论并划出有几句话。
⑵指导读。(重点是读好句群,并在读中想象情境)
⑶拓展:联系实际,想象动物的表演和游客的反应,感受当时热闹的气氛。
⑷看课件中录像深化。
⑸齐读。
5、第四自然段
⑴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南京的闹市口在哪?)
⑵香港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高楼非常的多。学生介绍:楼大约多少,多少层?
⑶链接网页,看图片。
⑷书上用一个词来形容楼多--鳞次栉比(读)
⑸闹市口除了楼多,还有什么多?(商品多,理解琳琅满目)
⑹还有什么多?(人多,理解人流如潮)
⑺指读第四自然段。
⑻练习:南京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
1、香港的夜景是什么样的?(板书:夜景)
2、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课件配上音乐)
3、生自读。
4、出示图片。(理解车灯像长河)
5、你觉得那句美就读哪句。
6、再指读第五自然段。(配乐)
(四)复习巩固
1、你喜欢香港的哪里就把哪个自然段读一读、背一背。
2、香港这样美丽,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去香港游览过,你能给他当小导游,向他介绍一下香港的一个景点吗?(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带着自己的准备的图片、资料为小伙伴们进行介绍。注意要指导好学生做导游的一些术语和礼仪。)
(五)实践练习
1、(课件出示)香港这样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学习按四季变化观察景物,抓住特点。
4、感情朗读,选背课文片段(“春”、“夏”、“秋”、“冬”)。
教学重点: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抓住季节特点,进行有序观察;
3、感情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抓住季节特点。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准备:教学录像;投影仪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自学;
2、初步理解,总体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地图,介绍小兴安岭;
2、读题,抓重点词“美丽”。
3、看录像,感受“美丽”。
二、指导预习
1、出示“一读二画三想四讨论”,指导自学。
2、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
(2)课文哪些自然段总写?哪些自然段是分写?
3、预习反馈:
(1)分段抽读课文,说说这段主要说什么?
(2)认读识记生字词。重点分析“膝”、“临”等。
(3)问题反馈,质疑问难。
三、学习1、6自然段
1、抽读首段;“你觉得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看出?”
(1)“数不清”、“几百里”、“绿色的海洋”(树多、树绿)
(2)导读。(夸张、惊喜)
2、抽读、默读第6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景色诱人”、“大花园”、“巨大宝库”等)
(2)导读。(赞美、热爱)自读,抽读,赛读。
四、课堂作业
1、完成生字词语的书写;
2、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季节特点理解课文,体会准确用词;
2、选背春、夏、秋、冬中的一段。
教学过程:
一、抽读1、6自然段。
说说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美丽、富饶)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1、默读填表:(课后练习2)。
2、标句明意:这句说了什么?
3、品词析句: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抽、汇……)
4、概括特点:春天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长嫩叶、春水涨)
5、体会情感:(喜爱)自读、抽读、赛读;
6、归纳学法:
默读填表——标句明意——品词析句——概括特点——感情朗诵
三、分组学习夏、秋、冬三个自然段
1、分组选学3、4、5自然段,巡回指导;
2、小组汇报:(1)填表情况;(2)读句明意;(3)好词好句;(4)季节特点;(5)感情朗读;(6)质疑问难。
(重点体会“夏天”一段,导读导背。)
四、总体把握,感情朗读
1、分组朗读,1、6自然段齐读;2、3、4自然段分读。
2、作者按四季变化、抓住季节特点来观察的,谁能说说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特点吗?(略)
3、选背自己喜欢的季节(一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2、生字词句听写。
3、课后练笔;
教学过程:
一、感情朗诵课文
1、朗读提示。(惊喜、热爱)
2、自由练读。
3、朗读接力。
4、背诵展示。
二、听写练习
1、出示生词,抽读、轮读、抢读。
2、学生分析、识记字形;
3、听写词句。
三、课后练笔
1、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抓住季节特点,进行有序观察!
2、以“美丽星月山”或者“草坪‘魔术师’”为题,按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抓住特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总“绿色的海洋”
春:枝叶抽春水涨
美丽的小兴安岭分夏:枝叶茂野花??
秋:色彩艳野果熟
冬:雪花舞动物躲
总“大花园”、“宝库”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课本31页例7、32页例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学生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想推理等活动,学生具有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同学们,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质量单位?千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千克=1000克
2、练习:填合适的单位。
师: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呢?(蓝鲸)
出示蓝鲸资料,学生阅读。
师:课件中蓝鲸的重量用吨作单质量单位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又用蓝鲸的资料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师:你在哪里见过或听过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吗?出示集装箱和一节火节的载质量。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一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是()千克,也就是1吨。
1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吨。
2、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
③一只东北虎250千克,()只是1吨。
④分组汇报结果。
小组活动
(1)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
(4)分组汇报结果。
同学们,这了不起,通过自己的推算,顺利解决了问题,感受了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
(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
(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34页第1题连线。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34页第2题填上合适的单位。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对最后一题要告诉同学们要填长度单位千米。
(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解决问题。
锻练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和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1吨=1000千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篇8
教学要求: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和词语,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自学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图片、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学习
1.:童年充满了欢声笑语,老师特别怀念自己的童年,我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一起捉迷藏,跳皮筋。你们有什么童年趣事和吗?
2.出示课题:有一群孩子和大家一样也有着快乐的童年,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
1.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3.指导书写生字,特别注意“却、命、丧“的写法。
4.词语解释。
憧憬:向往。
凌空:升,高出天空。
垂头丧气:情绪低落。
三、学习课文
1.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读读这些句子。
2.交流句子,教师出示。
(1).我们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2).我们快活地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3)我们都哭了……
(4)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教师引导: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时是挺高兴,放风筝时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创造比素氛围,读好第二自然段。
a.在读、评、赛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写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
c.感情朗读:让学生自己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读好课文。
2.想象入境学习第三自然段
a.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
b.谁想放风筝?大家是怎样放风筝的?
c.出示课文的填空题,填进有关的字和词,然后把怎样放的告诉同桌。
d.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着什么?说听听。
3.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朗读课文。
4、齐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体会放风筝时的高兴和找风筝时的难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风筝》,谁能说说这风筝是怎么制作的呢?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4—8自然段。
1.教师引述: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风筝带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突然,发生了一件事,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2.教师引导:此时,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请画出我们心情难受的句子。
3.交流,教师出示。
a.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一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b.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4.朗读这些句子。
5.教师引导:这些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6.学生汇报。
7.“小小的风筝,你寄托了孩子们多少欢乐,多少向往。”大家能读出这份情怀吗?
8.指导朗读。
三、谈感受
1.放风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很着急,你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吗?
2.学生交流。
四、拓展练习
1.亲手制作风筝。
2.写一写制作风筝的过程。
五、布置作业
1.继续制作风筝,到公园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2.收集有关风筝资料、图片,互相交流。
3.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