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一范文网 >工作总结

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6篇

在形式结构上来看,调查报告主要由标题、前言、主体和结语构成,通过写调查报告,很多人都可以记录下自己在调查中的体会,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6篇,供大家参考。

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6篇

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篇1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已经教过的内容有:1、怎样提问题;2、怎样把问题变成课题;3、如何研究课题;4、怎样查找资料;5、教学评价。有些教学内容在本学期教学中有涉及,但没有拿出课时讲授,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要作专门的讲解,如:调查与采访;课题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二、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1、学生通过基于问题或主题的探究实践,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并经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体验,发展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过程,在思维训练中,首先就是训练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是思维的目的和方向;第三是开阔思路、知识准备、选择方法。对学生的所有能力训练,都要在学生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教师起一个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怎样提问题、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如何研究课题。

1、怎样提问题。包括这样一些方面:

(1)什么是问题?(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尚待解决或弄不明白的事)

(2)问题从哪里来?(看到的---即观察到的、触到的---实践中遇到的、嗅到的---生活中遇到的、听到的---生活中遇到的、想到的---来自外部原因或内部原因的驱使;所有问题都是通过人的五官感知而来,因此,这些问题又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人的五官感知外部世界后,是否产生问题,就在于人们对此的思考和有没有问题意识了。)

(3)怎样提问题,即提问题的方法;(提炼关键词或中心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提问题;提炼关键词或中心词,从类别、范围、原因、结果、解决五个层次上提问题;运用发散思维的八种方法提问题:a、横向思维法、b、纵向思维法、c、逆向思维法、d、侧向思维法、e、分合思维法、f、颠倒思维法、g、质疑思维法、h、克弱思维法)

(4)问题的范畴或领域(所有问题可归为三个领域:社会、自然、自我)

2、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这里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课题。课题是问题的深化,课题是由一些有价值、有创造的问题进一步形成的。(张怡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141-142).)课题就是针对某一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定问题,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目的和任务的问题。课题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在内容上课题必须是成立的、合理的、可行的,可以从已知的条件开展实际的研究;二是在形式上必须是规范的,适合用科学的术语或通用的规则来表述。如课题“农村秸秆焚烧问题调查及对策”即由“农民为什么要焚烧秸秆?”“焚烧秸秆有什么危害?”“秸秆有哪些方面可以利用?”等若干问题组成。课题也是有明确意义的`科学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将“问题”升华为“课题”,即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课题意识。所谓课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产生困惑、疑问、不解即问题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构建更深层的心智图式,如“我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我要研究的问题涉及什么范围或边界?”“我怎样开展研究才是合适的?”“通过我的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等。

(2)怎样把问题转变为课题。在我们所提的众多问题中确定哪个问题作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这要经过我们的分析来确定。

a、作为课题的问题要符合这样几条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这里的创新性与科学家研究中的创新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只要求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来说有意义就可以。

b、对问题分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知识基础、时间可能、条件许可、经费许可、学习要求等)的课题。(1)根据问题回答的要求分类,一般可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的问题一般属于基础知识的问题,往往可以通过到图书馆查找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类书籍找到答案。这种问题的解决一般比较简单,通常可以通过撰写读书报告的研究形式来完成。"为什么"的问题是属于比较深一层次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根据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或查阅资料,然后通过对资料和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怎么办"的问题属于决策类的问题。它不仅要回答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回答怎么办。这就需要研究者全面地、综合地看待问题,做出决策。(2)根据问题的回答方式分类,一般可分为:①读书报告类。主要以文献方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②社会调查类。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③观察记录类。针对自然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来回答问题。④参观访谈类。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殊场所,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信息,回答问题。⑤实验研究类。通过改变受控条件进行实验,从而获得实验数据、现象和结果,解决问题。⑥设计制作类。根据自己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发明和制作一些模型或实物。

把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虑,确定选择什么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是,作为课题,其文字表达有要求。

c、完善问题的陈述。作为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要清楚研究的对象、研究的范围、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的表述中,要清楚地告诉人们,你研究的课题重点是什么,研究方向是什么,是什么范围内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作为第一次接触课题研究的同学们,他们往往在这些方面模糊不清,因此,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就比较困难。

完善问题的陈述,就是要求我们根据选择课题的原则、问题的分类和课题陈述的一般要求(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对问题的陈述进行完善,使一般的问题陈述变为课题的陈述方式。课题的陈述可以是叙述式,也可以是疑问式。

3、如何研究课题。

课题一经确立,必须制定详尽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着手具体研究活动的框架,也可以称作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或方案的基本结构如下:

(1)课题的界定与表达:揭示课题的论点,形成课题目标,以指导研究过程。课题名称必须简洁、具体、明确。对于刚刚接触课题研究的学生来说,这点在教学中可以不作要求。

(2)课题的由来:说明产生课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课题产生的背景。告诉人们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是什么原因激发了你想研究它的。

(3)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揭示课题的价值和课题的研究方向、重点。

(4)课题研究范围的具体表述:即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实验实施,资料采集等情况,一般来说课题研究越精深,课题研究范围越小。

(5)研究的方法、途径:方法与途径务必明确,为实现研究目标可用多种方法进行。如: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项目设计等。

(6)研究的步骤、进度:研究的具体规划,确定每一步骤的时间安排。进度必须明确,否则研究拖沓,极易落空。此外,步骤与进度充分体现创造性的整、分、合的劳动,是确保研究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

(7)成果的呈现形式:可以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或发明创造实物等,此外成果的检测、评价手段等也应明确。

(8)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如果是小组形式的研究,各人的分工明确,以便使研究顺畅高效。应当指出,研究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研究活动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学会将计划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9)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对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素质、物资情况、经费情况、领导支持情况、时间、空间等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提出解决办法。

对这几个步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进行一些训练,第一是让他们记住这样几个步骤,第二是让他们熟悉怎样完成这些内容,这也是课题研究中的难点和重点。

当计划制定好了以后,就要着手收集资料了。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小组成员每人负责一块,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收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资料,如:从网站上查找、报刊上查找、图书馆里查找、调查、走访、实验等

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篇2

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是区委、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并且常抓不懈的一项重点工作。完成好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发改委党组一贯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始终把完成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当做首要任务抓紧抓好。下面,我简要汇报在完成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主要做法

20xx年,正值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之年。在接到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任务后,委党组高度重视,专门召开党组会研究讨论如何完成好调研任务,并做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明确提出保证质量、按时完成、注重成效的具体要求。在推进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把调研工作与“十二五”规划编制结合起来。我们在工作中,根据接到的调研任务,认真考虑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调研工作,把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作为完成好“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的先导和基础,用以指导“十二五”规划前期调研课题的选题,形成了以重点协作调研课题为主线,以规划调研课题为支撑和补充的调研工作态势,使重点协作调研课题和规划调研课题形成有机整体。

二是广泛调动各种智力资源。在推进重点协作调研课题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调研班子,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深入扎实地开展调研工作。同时,我们还聘请了智囊机构和专家,建立了专门的专家顾问团队,为做好调研工作出谋划策,力求在保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超前、滤布创新的对策建议。此外,我们还与有关单位分工协作,将调研课题中涉及专业部门的问题交由有关单位进行研究,保证把涉及专业领域的问题研究透,研究实。

三是与有关单位共同把关确保质量。课题推进过程中,我们主动邀请有关单位进行共同研讨,积极采纳有关单位的意见建议,保证了调研工作起点高、标准高。在调研课题形成初步成果后,我们还邀请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专门召开课题评审会,针对初步成果的研究思路、框架结构、详细内容进行严格评审,并根据有关意见建议不断进行修改完善,使调研成果成为共同智慧的结晶,确保调研成果经得起检验。

二、几点体会

回顾近年来所承担的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工作,特别是20xx年的调研工作,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重点协作调研课题的完成,得益于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重点协作调研课题,是区委、区政府在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找准重点难点环节的基础上,提出的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诸多领域,单靠个别单位的力量,是无法保证质量的。因此,我们特别注重与有关单位沟通协调,主动向各专业部门虚心求教,在区委区政府研究室、区委办、政府办、政协研究室、经信委、市政市容委、统计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等等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搭建了运行顺畅的交流平台,共享材料、共享智力、共享成果,保证了调研成果的质量。

其次,重点协作调研课题的完成,得益于广泛充分地搜集和拥有材料。调查是研究的前提,是完成好调研课题的基础环节。为完成好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我们改变了以往调查与研究同步展开的做法,确立了先调查、再研究、后起草基本工作思路,特别注重原始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业滤布在全区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采取提供资料、集中座谈、实地考察等形式,搜集到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并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核对,为做好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我们还针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数轮补充调研,确保调研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用性。

最后,重点协作调研课题的完成,得益于实事求是与锐意创新相结合。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提供对策建议方案。调查研究既要注重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参考和依据。在工作中,我们一方面特别注意一切从区情实际出发,力争做到扎实而不浮夸,稳健而不冒进,切实把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研究透,另一方面特别注意拓宽视野、提高站位,从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入手,在调研成果中大胆提出具有创造性的、符合形势的需要和未来发展建设的方向的对策建议,作为区委、区政府决策的有益参考。

以上是我们在完成全区重点协作调研课题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体会。在今年的调研工作中,我们将更加努力地开展工作,更加注重提高调研成果的质量,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

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篇3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加速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充分了解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笔者进行了一次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时间短,阅读面窄,而且阅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一、课外阅读中的五大弊端

1、阅读时间较少。

从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偏少。无论是学习日还是双休日,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只能保证10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而学习日内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仅占22.5%,双休日内坚持课外阅读30分钟的也仅占38.5%。每天坚持课外阅读1小时的则更少,学习日内仅占1.5%,双休日内也仅占8%。

2、阅读量不大。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大,学习日内每天只能坚持阅读300字至1000字,双休日也只能坚持每天阅读500字至20__字。每天的阅读量达到5000字至10000字的学生还尚未出现。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还未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3、阅读内容不精。

通过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教辅类书籍为主,如《字词句段篇章》《同步作文》及其他教辅类报刊等。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而对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书籍却很少问津。

4、阅读方式单一。

在调查所列的六种阅读方式中,学生普遍选择独立阅读形式,而其他几种阅读方式所占比例极低。选择阅读占14%,合作阅读占8.5%,教师指导阅读占6%,探究阅读占4%,家长指导阅读所占比例最低,仅占2.5%。

5、阅读效果不佳。

笔者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指标为调查项目,通过数据整理,发现中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佳。如背诵新课标推荐的70首必背古诗文,学生能背10首的占61%,能背20首的占27.5%,能背30首的占9.5%,能背40首的仅占2%,能背50至70首的则为0;通读长篇

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也仅是影视文学)之比分别为86%:12.5%:14%:0;对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学生仅读其中的少数篇目,无人涉猎整部书籍;而深受都市儿童喜爱的《草房子》《长袜子皮皮》《彼得·潘》《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等儿童文学作品,对许多农村学生来说更是闻所未闻。可见,学生的阅读效果离新课标的要求甚远。

二、制约课外阅读的五个原因

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某所学校所独有,而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到底何在?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学校未建立图书室。

由于基础设施配备相对简陋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大多数农村中学都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即使设置了图书室,也没有多少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而且很少对学生开放,甚至从未开放过。这样,学生就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缺乏课外阅读资源。

2、功利化的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功利,很多父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中学,至于那些闲书,读了没什么用。有些父母甚至认为课外书内容不健康,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根本不允许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丰富的阅读对扩大孩子知识面、塑造心灵所起的作用,很多父母根本意识不到。

3、影视作品的冲击。

课外书籍与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很多学生被影视节目深深地吸引,没时间更无兴趣去读那“白纸黑字”。另外,学生长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这也削弱了他们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4、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仅占20%左右,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使教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指导;二是许多教师自身由于缺乏儿童文学的修养,对如何指导也存有困惑;三是对考试成绩的片面追求使许多教师采取短视行为。

5、社会文化氛围不浓。

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都

应享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而事实上,许多人却沉迷于扑克、麻将等低俗文化。调查结果显示,受文化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95%以上的家长在空暇时间不阅读书籍,更谈不上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了。社会文化氛围不浓,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要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完成新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量,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阅读,重视阅读。

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从1998到20xx年,短短7年,中国大学生仅总数就从108万激增到20xx多万。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愈加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出现。同时大学生在同龄人中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好的群体,具有表率和示范的作用。他们既具有青年前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会对社会消费的正确引导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全面细致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则成为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的重点。

一、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

当代大学生不仅消费能力在提高,而且在消费结构方面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除了基本的生活消费、学习消费外,当代大学生会选择将越来越多的支出用于网络通信、交际、恋爱等诸多方面。针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较高的现象,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相力对他所教的niit052班的43个学生做了一项“在校大学生月生活费多少”的调查,调查发现,月费用1000元以上的人占20%,月费用500-1000元的人,占50左右%,月费用500元以下的人,占30%左右。在他们班的学生当中,超过35%的学生拥有电脑、约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因此网络与通信费用支出较以往在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调查表示,在中国,一向都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孩子考上大学了,就要钱给钱,要物买物,这不仅导致部分家庭财政透支,还容易使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花钱、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他的研究发现:大学生消费中的趋同心理、攀比心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这也就是大学生消费时的“趋同心理”。趋同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哪怕这一物品自己本身并不那么需要,也会随大流购买,以保证自己与群体的一致性。而趋同心理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发展成为攀比、炫耀心理,攀比、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对物质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追流行。许多大学生就是这样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优异的学业或特殊的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

张志祥则认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第一是早熟消费: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第二是畸型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第三是豪华型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第四是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做现实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第五是悬空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第六是情绪化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大学生的普遍年龄在19岁以上,大部分是第一次走出家门,大学也是走向独立自主的生活过程,据调查,70%的大学生存在着生活费勉强或刚好的情况,有10%的人表明自己的生活费根本不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消费是较为冲动和盲目的。那么是家里给的钱少吗?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大都有同样的感慨:不知道自己的钱往那里用了。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霍涌泉教授和赵微博士指出,在当今“盛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较之于十几年前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的确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消费需要、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了与以前不同的特点,其消费行为方式两极化趋势特别明显,家庭条件不错的大学生,他们一方面自小就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除了在学习方面受到强化训练之外,在生活方面基本上都像“贾宝玉”、“林黛玉”一样毫无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中国人传统的疼爱自己孩子而实际上又是“陷害”孩子的文化观念和教养方式,造成了不少大学生高消费和超前消费的非理性态度方式;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消极的享乐主义消费文化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每月的生活安排处于“月光公主”、“月光王子”的状态。这对于他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无疑极其不利。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消费结构、消费倾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我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专家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存在的一些较严重的问题,旨在指出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问题,但我们也发现,专家的研究不是特别的细致,他们的研究是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没有对性别,年级进行细致的划分。

我们自身也是处于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学生自己,调查起来会比较方便。从我们身边的人入手,不仅可以轻易地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消费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而且对他们消费的途径进行具体的界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消费方式更加趋于多元化,专家们的研究是对一段时间内大学生消费方面问题的研究,而现在我们大学生中间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消费方式,我们想就这些刚出现的新型的消费方式进行研究。而且,在我们的身边,人们普遍会有这样的一种观念:把钱花在买书上就是好的,反之,如果去上网就不是一个好的消费行为。可是我们并不这样认为,因为书有很多的种类,并不一定所有的书都是好的,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而上网也不一定就不好,在网上查阅资料、学习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消费。

我们也发现,其实男、女生,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消费观念、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想从这些方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一个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另外,在我们的学校中,对于消费方面的问题学校很少进行干涉,使得这一方面的问题愈演愈烈。

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篇5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是成长的基石,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阅读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阅读的时间、类型和方法也至关重要。对此,我对班级里的8男8女16位同学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在班级里进行调查,询问同学的阅读情况。

2、上网查阅和读书的相关资料,了解适合的时间和类型、正确的读书方法。

3、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一:班级调查询问同学

涉及的方面:

1)喜欢类型

2)读书时间

3)藏书量

4)是否做笔记

5)同学认为读书的好处

具体内容:

1)大部分同学喜欢看科幻、小说、科普、漫画

2)大多数同学看书在0.5-2小时左右,但是1.5小时居多,占了50%

3)调查的同学都在500本以上,其中1000本以上有4人

4)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做笔记的习惯,其中有4人偶尔会

5)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读书对学习有所帮助

信息渠道二:上网查阅

涉及的方面:应该怎样读书

具体内容:

1)提高读书兴趣

2)读书要有选择

3)读书要有好习惯

4)读书要有好方法

5)学会做读书笔记等

三、结论

1、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看科幻类、小说类、科普类、漫画类书籍,因为对这类书的兴趣高,读得也就多了。

2、大家都很喜欢看书,这种每天无论多忙都会抽空读书的习惯很好,我们要继续坚持下去。

3、有很多同学就喜欢买书,家里上千本书并没有全部认真看完,翻翻就算了。读书也要有正确的方法,并不能只用眼睛看,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就应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优美的句子都抄下来。读书也分为三部分,一是粗读;二是深读;三是精读。这样读一本书,才能真正读懂。

4、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选择读书,既要选择面宽一点,又要有重点,文学、艺术、自然、社会类各读一点儿,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明确自己主攻的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择有关的书籍。

调查性研究和调查报告篇6

一、制度重建:

教育科研重心下移,突出以校为本

1、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使校本教学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教研组织制度:教科室职能和工作流程;

(2)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科研专题指导信息;

(3)调查本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需求;

(4)确定本校学期或学年教科研的重点方向;

(5)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

(6)定期组织学校的教科研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7)对学校学期或年度教科研工作提出总结报告:主要教务与科研合一。

2、教研启动制度

(1)教师教研需求调查制度;

(2)学期或年度教研课题申报制度。

3、教研指导制度

(1)校内(或“联合校”)学科带头人制度;

(2)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

4、教研交流制度

(1)日常学科教研活动制度;

(2)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

(3)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

5、教研服务制度

(1)图书资料服务;

(2)网上信息平台;

(3)档案服务。如: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学校课题研究(行动研究)、重大教研活动档案库。

6、教研激励制度。

二、内容更新:围绕课改目标,全面展??

1、围绕课程功能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发展。如落实三维目标,倡导学会学习。

2、围绕课程结构的研究:从学科本科,到研究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综合课程研究和学科关联、整合的研究。

3、围绕课程内容的研究:从注重书本知识,到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教材”的研究,对实验教材的评价研究。

4、围绕课程实施的研究: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到研究学生学习式转变和能力培养。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5、围绕课程评价的研究:从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研究。如学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研究。

6、围绕课程管理的研究:从课程过于集中管理,到三级课程管理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如三级课程管理具体运行机制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倡导基于实践问题解决的教育行动研究

1、何谓教育行动研究

(1)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前者称“纯研究”,主要目的是构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各现象间因果关系理论,或改进已有的理论。后者又称“行动研究”。

(2)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领域适合于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以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基层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自己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

(1)研究者——教师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结果的消费者。故教育行动研究又被称为“教师的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要“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研究性工作”。

(2)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和想法。同时校外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唤醒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3)研究的目的——改进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行为,有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专业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4)研究者与专家的关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专题性和技术性的咨询和指导,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在“信息对等”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教师自信、自尊和自立的能力。

(5)研究过程——包含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和评估与反思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

3、教育行动研究的工作流程与方法

(1)问题的提出

(2)问题的发现

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做教育行动研究,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其次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

怎样让教师找到问题?首先教师每次上完课后要进行反思。优秀教师常做“教历”,“教历”是陈述性的,讲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的体验,并做一些分析。每个星期要让教师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特别是要记录那些处理不了的事情。所做的“教历”要进行定期的交流。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对于个别的情况可个别交流。

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新理论。养成阅读最新教育理论著作和相关教育报刊杂志的习惯;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师应学习并领会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提高标准意识和对标准的敏感性。 与同事交流。养成同行沟通与交流的习惯。与专家互动。积极参加校外专家的各类专题教育讲座,了解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开阔专业眼界。

好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但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新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头脑当中装满问题的教师,假如教师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上什么问题都没有,绝不是一位好教师。

(3)研究的选题

教师平时记录下来的自身工作中的想法和困惑,依据一定的专业判断,通过校内外专家和同行的协助,将一些也许是模糊的、不成熟的想法转化成自己教育行动研究的选题。研究课题的选定应遵循三个标准:

问题的重要性

选题强调有理论依据,更强调对改进工作的实际意义,应分轻重缓急,将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作为选题。

过程的可行性

应该选择那些从时间、自身能力和外部资源等方面看比较可行的选题,树立“小课题”的研究意识。如“改进期末评语”。

结果的可行动性

应该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自主采取行动的选题,尽量避免需要许多外部因素发挥作用而自己无法控制的选题。

(4)问题的归因

在经过问题的初始调查确定问题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之后,研究者应该着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原因。为下一步制定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基础。正确和有效的归因,可以使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研究者对问题的归因,主要有三个来源。

理论的来源

应该指出的是,理论或书本的来源,更多的是从一般的角度对导致某一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阐述,未必就切合特定学校、特定班级、特定学生的实际,但是它为研究者反思自己的实践,确定归国调查的重点,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经验的来源

对于研究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言,同行的经验也许更加具有直接性和解释性,因为这些经验大多来自与当前问题相近的学校和班级环境。当然,经验在问题的归因过程中也只是起一种启发和参考的作用。

实证调查的来源

根据书本和经验,通过实证调查去分析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是当前教师所欠缺的归因分析方法。实证调查方法重视从当事人那里直接获取导致问题的原因,因而使得归因分析更加直接和有效。如果说前两个来源为归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那么调查的来源应该成为日后措施与行动的主要依据。

(5)措施与行动

措施与行动,是教育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部分。在措施和行动部分,研究者应该注意下述一些原则。

措施应该与归因的结果相对应

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有对该问题的归因结果,特别是实证性的归因结果的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中“问题的归因”和“措施与行动”之间应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措施应该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要有操作性。

研究者所制定的措施不应该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如果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涉及学科教学的问题,就应该将措施结合到自己的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中去。措施与行动是否到位,是检验教育行动研究真实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措施与行动应该密切结合在一起,否则,很难确定研究者制定的措施是否真的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如没有落实,就很难体现教育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的理念。

(6)评估与反思

评估与反思,是循环往复的教育行动研究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不仅是现有一轮教育行动研究的结束,也为新一轮教育行动研究孕育着的新问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菜市场价格调查报告6篇

工商企业的调查报告6篇

2023周黑鸭调查报告参考6篇

财务调查报告参考6篇

消费水平的调查报告6篇

鸭的市场调查报告优秀6篇

2023年双11调查报告模板6篇

跟手机有关的调查报告6篇

牛的市场调查报告最新6篇

某产品的市场调查报告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349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