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只有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才能写出优质的心得体会,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吃红军饭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吃红军饭心得体会篇1
采访团感言:
中国青年报记者朱洪园:“以前对红军长征的印象可能就是课本上的爬雪山,过草地,但当站在宝兴,翻越夹金山的时候,课本上历史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了。”
人民日报记者陈振凯:“宝兴是熊猫老家,红色圣地,这里是一个有故事有精神有未来的地方。”
四川在线记者韦唯:“当时红军面临着粮草不足的问题,却依旧凭借毅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非常令人动容。”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宝兴县,80多年前,一场伟大的行军就从这片红色土地上起步。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红军长征出发85周年之际,6月11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宝兴县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圣地,7月25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组b组来到了宝兴县,重走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用文字和镜头记录红军的足迹。
踏上红色土地 聆听红军故事
这片红土地,是历史的抉择。
“1935年6月8日晚,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宝兴县灵关场;9日,顺利过宝兴县城。担任先遣队的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师长陈光率领下,开始向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军……”在宝兴县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里,红军所穿的简陋草鞋、棕衣,红军当年用的武器,浮雕墙上展示的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感人情景,一一记录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25日早上十点半,采访团到达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在解说员的带领下,采访团重温了红军翻越夹金山的革命历史。在现场参观纪念馆的人中,有一位红军后代——林琳。
“觉得爷爷很伟大。”在参观完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后,红军席懋昭的孙女林琳告诉记者,她原本在重庆一所高校任教,因为想更多地了解爷爷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今年,她选择到宝兴县夹金山干部学院工作。在林琳的讲述中,采访团了解了陈云出川的光辉历史事迹。
在硗碛湖畔的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记者们走进“锅庄房”,聆听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的故事。
“晕山很危险,千万不能休息,一旦停下来就可能走不下去了。”马文礼说,当年,他的父亲曾为红军做向导,红军翻过夹金山后,送了一盏马灯给他父亲,并送给他一个响亮的名字——“马灯红”(马登洪)。
翻越夹金山 重温长征精神
当年,英勇的红军怀着必胜的信念,以坚韧不拔的坚强毅力,征服了人间少遇的艰难险阻,胜利翻越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创造了红军与天斗,与地斗,挑战生命极限的奇迹。
当采访团乘车翻越夹金山垭口后,天气突然转晴。
“长征万里险,最忆夹金山。”翻越夹金山给红军战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采访团一行颇有感触。
“此次采访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当时红军面临着粮草不足的问题,却依旧凭借毅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非常令人动容。”四川在线记者韦唯说。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以前对红军长征的印象可能就是课本上的爬雪山,过草地,但当站在宝兴,翻越夹金山的时候,课本上历史的场景就一一浮现在眼前了。”中国青年报记者朱洪园说,这是他第一次跟着大部队重走长征路。“这次我们的报道角度,主要是从记者的体验和感受出发,亲自走过长征路,自己的写作就会更加生动深刻。”
红军三越夹金山,在宝兴战斗四个多月,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和动人故事,为壮丽的红军长征史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宝兴是熊猫老家、红色圣地,这里是一个有故事有精神有未来的地方。历史的机缘,这里有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的故事,有陈云出川的故事;自然的恩赐,这里有发现第一只大熊猫的故事;时代的发展,这里有宝兴人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故事。”人民日报记者陈振凯说,夹金山海拔高,但缺氧不缺精神,长征精神尤其夹金山精神是宝兴的宝贵财富。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郑雨莎
吃红军饭心得体会篇2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_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们要传承好长征精神,走在前作表率,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进。
_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战胜千难万险,胜利完成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两万五千里,这个数字浓缩了一段血与火的征程,展现了革命理想的伟大精神力量。长征精神,是一座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丰碑,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现在,时代变了,条件变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面对各种风险和挑战,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能力有与当前发展任务“不适应”的一面,存在着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的“本领恐慌”,我们有精神懈怠的危险,这就得需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要坚持学用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坚定“四个自信”。我们要克服精神懈怠的危险。经常修身,才能巩固初心,不严格修身,初心就可能蜕变,甚至完全忘记。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大的政治觉悟和热情,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努力成为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家里手,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前提是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关键是为人民大众创造幸福生活。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更加坚持_和正确政绩观,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更加自觉、更加坚定、更加努力为实现中“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吃红军饭心得体会篇3
七十年烟雨同舟,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弹指一挥间,历史在废墟中蜿蜒。立于赣江河畔,风清如水,秋明如镜,心乱如麻:两万五千里,这究竟是怎样的血肉长城?就像一位饱受沧桑的耄耋老者,凡尘不染心境,俗物不萦胸怀,经历了短暂的惊艳,而后是长久的沉寂。可是,在华夏这个海纳百川的版图上,浮云总难遮望眼,黄沙吹进始现金,没有浮尘的一时骚扰,怎能衬托出那墙壁的历久弥坚!
这就是长征呵,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雄关漫道真如铁,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难万险,用理想和信念、意志和力量、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部的英雄史诗,在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没有人怀疑过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险境,没有人忘记过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的惆怅,更没有人淡忘了今日长缨在,何时缚住苍龙?式的豪情!大雪覆盖下的莽莽秦晋,千里冰封中的滔滔黄河,它们是否感知,那支经过长征锤炼的红色劲旅,正奉命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向着抗日最前线疾进? 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长征之路漫长而又曲折,15个省份、20多座巨大的山脉、30多条河流,这每一个数字都足以载入文明史册。尤其是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往往处在数倍于己的敌军的追击堵截中,平均3天就要发生一次激烈的大战,而且平均每天还需急行军50公里以上。试想一下,一天走近两百里的山路,不论白昼,还有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怎么能在一天内走这么远的路呢?但是他们走到了,而且还打了胜仗,这是无争的奇迹。
就是这么一批被称作流寇、赤匪甚或乌合之众的人,在乐此不疲的创造着历史、改变着现实。在这些人当中,有着海外归来的时代精英,有
脱胎于旧军阀中的高级将领,也有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可是为了坚定的信仰和同一的理想,他们无一例外的抛弃了本该富足美满的生活,艰难的开创着历史的精神航道。方志敏曾经这样表达过自己的心声: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我一直认为,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科学,就要体现为现实的贫困;如果不尊重哲学,就要体现历史的曲折;如果不尊重信仰,就要体现精神的贫瘠。信仰,是最崇高的信念,而信念又是催生理想的温床。如果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真正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坚定不移的信念而行,则一定能够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而红军的长征,也正践行着这样一种精神:以真为开始,以善为历程,以美为最终的追求。
长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一部理想和信念的史诗。人们永远不会忘
记,历史就从泸定桥上那十三根晃晃悠的铁索上渡过去了,经历了一场对革命信念最严肃的拷问,目的则不外乎是为了人之尊严与福祉的增进,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可以仰望理想高峰的界碑!即使是一袋干粮、一把野菜,也是为信念供给的精神食粮;即使是一只有力的手臂、一次拉马尾巴的机会,也让人们感觉理想在渐行渐近。
社会总是以极偶然的方式延续着历史的必然,静其心观天下之事,平其心论天下之变。即使,谁也不能抹杀长征在今天乃至未来的精神伟力。原因在于,无论什么样的时代,只有建设性的行动,才能革除我们的懒惰;只有开拓性的理想,才能找到新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毅然决然的信念,才能产生最优效益的成果。所以长征并不是可以传承的神话,它是真真切切可以触摸的,当索尔兹伯里说长征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时,我们已经沿着信念、向着理想开始了新的长征!
时光荏苒,长征,这条地球上的红飘带,已卷入历史的浩渺。循着远征者铿锵的足音,血性仍在,激情仍在,理想仍在,信念仍在。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为此,我们应该庆幸,正是长征让颓废的中国人有了自己的坐标和奋斗的方向。时间不能倒流,命运也不能逆转,所有长征时的血腥悲壮和以后的激情岁月,都沉到了时间的底层,宠辱皆忘,波澜不惊。你只需记住,对于长征,我什么都不曾忘记,只是把一切埋在了心底。
时值今日,千帆过尽,能够让我们泪流满面的,不是辉煌的长征,而是那种信念,那股理想。
吃红军饭心得体会篇4
在21世纪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无一不改变,但是党还是一如既往,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更没有年轻貌美或者风烛残年的区别。能让党始终如一的,终究还是华夏人民的那一颗炽热的心。因为我们沸腾的心燃烧之时,映照出来的只有党的影子,所以党至今还是那么灿烂辉煌。
记得长征是一段艰苦又无法一带而过的历史,是中国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想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长征的胜利从各个角度上来说,无一不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是一支无人能敌,不可战胜的队伍。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军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骨干。红军在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顽强信念、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和一往无前不畏牺牲的英雄豪爽的乞丐,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仅对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不拔的革命理想和坚贞不屈的信念,无论如何都相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就难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所拥有的一切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上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谨守纪、团结一起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同大家生死相随、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还是党的原动力和中国革命的伟大的顶梁柱,更是一股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无形的力量。
吃红军饭心得体会篇5
说实话,就在去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时,我的心情很活动,也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快乐感。
离纪念馆还有十分钟路程左右的时候,车停下了,我们开始打着校旗徒步向纪念馆走去。朱红色的大门映入眼帘,紧接着富丽堂皇的建筑也随之入眼。纪念馆的最中心是表铜色的主题雕塑,这痤造型雄奇特的雕塑就是中心基点,胜利指针,它从我国古代的日晷作为主题雕塑造型的基本元素,日晷内圆面凸雕红军长征会师的欢乐场面,整个造型象一个充满张力的圆环,围合天地之气,凝聚长征精神。
主题雕塑,简单又寓义深远,雄伟又独具特点,构思巧妙,立意深刻,独具匠心,充分表现了红军那生生不息的长征精神和界石铺在长征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毛主席旧居内陈列的椅子、铜灯、电话机、坑桌等等,每一样都是因年代的久远而变得破旧,没有光泽,但是,即使是这样,有一点也永远改变不了,那就是这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记录着毛主席日夜操劳,兢兢业业为革命奉献,为人民奉献的精神。
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的浮雕象栩栩如生,从他们饱经困苦的脸上呈现出沉年岁月里的沧桑战争,他们每一位都是救世主,都是巾帼英雄,都是中华人民的代表,他们的爱国精神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像金子般耀眼,闪射着光芒。
心,与中国人民在一起。
:
吃红军饭心得体会篇6
最近写了篇文章,关于黔北黔西红色旅游的。重新研究了长征历史,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里面血渡湘江的悲壮不同于切瓦格拉在拉美丛林里的失败斗争,里面转折里的必然不同于赫鲁晓夫背离马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里面的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不同于任何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里面的红军菩萨的事迹是以往任何一支军队都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里面的刘伯承和小林丹那种肝胆相照血肉相连的英雄气真是世间少有,里面的雪山草地也不过是英勇的衬托。哼着十送红军,从于都到陕北,面对数十倍的强敌,这种军队活了下来。并且,传播了信仰,撒下了革命的种子。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难道仅仅是人在苦难面前的一种主观性吗。
自己认为自己很坚强了,读这段历史,还是哭了两次,在红军离开黔北黔西的时候失散的红军、革命的群众、穷苦的人民被军阀、地主、土豪、劣绅无情的屠杀,手段残忍,怎么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当小林丹即使献出生命也绝不向反对派投降的时候,怎么能让人不热泪盈眶。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精神。
毛主席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党史的学习总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书本里到生活中,读得越多,仿佛越能感受到发生过的历史。在历史中明白道理,汲取教训,吸收经验和塑造价值。毛主席就熟读历史,如果不是他喜欢读地方史,他不熟悉贵州的情况的话,在血染湘江之后,他可能就不会向政治局建议到贵州去开辟根据地;如果毛主席没有熟读历史,他可能就不会知道在大渡河上游几百公里外的地方有一座泸定桥。
关于长征这个词,还是在初中的课本里读到。那时候,还流传着史玉柱重走长征路的故事,那时候是真的不懂。
中学时我是很喜欢诗歌的,但很少有像长征这样背得熟的诗词。小时候读毛主席的诗词,有种独特的领袖那种雄才伟略的豪迈感。是革命的、大无畏,比如《长征》。但是后来随着生活实践和读的党史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发现,每一个字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历史雕刻的印记,是苦难中国里的泥泞前进,是悲壮的,当然也是豪迈的。现在读《长征》,更多的是信仰里的坚定和在泥泞中前进的沉重。
再如《忆秦娥 娄山关》,这首长征时期著名诗词,如果学生时代读,我可能更多的关注它的艺术性,可能会琢磨为什么它是毛主席被公认的三大杰出诗词作品之一。但是读了党史,我可能更多的会关注诗词背后的故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种直接的苍凉悲壮在毛主席的诗词里是非常罕见的。战争是何等的惨烈。毛主席看着担架上抬下的战友,后来有名的独腿将军,望着娄山关“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的陡峭,也不难在这首词里看出没有战争的喜悦。
但是牺牲吓到了红军吗,数十倍的强敌吓到了红军吗,雪山和大草地吓到了红军吗。没有。红军在成长中越来越强大。
在李德的经验主义中,红军学到了要根据中国国情打仗,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不是洋大人在屋子里的瞎指挥,不是共产国际在数万里遥控中国,不是苏联人搞得大国沙文主义。现在还有人为李德洗白。前几天专门找了德语的李德回忆录,有承认错误的,更多的还是抨击教员。哎,他们的错误几乎断送了中国革命。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那里,不知道李德有没有忏悔。
在三人团博古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光是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不是说光会一口流利的俄语,光会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就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搞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中国的事情还是要靠中国人自己。光信洋人的,洋人他即使再高尚也不懂中国的事情啊。
实事求是是克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法宝,也是后来毛主席三进三出遵义、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思想基础。其实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以前觉得实事求是就是毛主席发明的一个词,它在书本里,在我见过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现在,还应该放在我心里。
实事求是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还应该付出行动啊,我的达瓦里希。才才,要明白实事求是不是放弃和妥协,是要斗争的,现在自己遇到点点困难就妥协,这怎么可以,这是实事求是吗,这是博古李德的逃跑主义。
斗争需要智慧。遵义会议是伟大的转折,无论是在伟大转折的前夜,黎平会议和猴场会议,还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实际上是团结了大多数人,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对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在思想上左的路线教员并没有批判,并且还稍加赞许。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
还有群众观点。通过学习党史我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更深刻了。如果有什么能值得奋斗一生,那一定是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共产主义才是全人类的灯塔。有的话我不敢写。但是我相信:等到有一天,人民普遍觉醒了,我们不会对政治避之不及,每个人都主动追求自我解放,主动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主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现在我们身边很难看到这样的人——主动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在长征时期,他们就是这样的人。由于黔北黔西的斗争太过惨烈,反动派对红军和革命群众、进步人士和穷苦百姓的杀害方式太过残忍,这里不作赘述。军爱民,民拥军。如此英雄的军队,如此英雄的人民,不是任何的反动武装可以打败的。写到此处,潸然泪下,赋诗一首:
初至黔北英雄地,万里山河百战多。
纵横二万五千里,试问寰宇谁可敌。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实事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信仰,在党史教育中感受、学习、了解、体验,让长征精神薪火相传,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达瓦里希,加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老鼠吃作文6篇
★ 全家饭的作文8篇
★ 民族的饭作文5篇
★ 吃清明的作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