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灵活调整能力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应变,适应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教案的全面性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与变化,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
【活动目标】
正确感知6以内的数字,并且能够很快辨认6以内的数字组合(物体)
积极参与集体教学活动,喜欢上数学活动课。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以实物代替单调的“数字”,活学活用。
能够快速反应6以内的数字将数字活化。
【活动准备】
1—6数字图片、六个实物标示的大圆圈。
【活动过程】
一、数数复习,自然导入
通过复习1—50的数字,自然过度到本次教学活动,数数字对于中班的小朋友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难题了,他们已经能够很流畅的数出1—50的数字,有的'甚至能数更多。
师:宝贝们真棒!已经学会了数这么多的数字啦!今天呀我们有六个数字宝宝要和我们做游戏,他们是哪些宝宝呢?
(通过数字宝宝这一游戏直接过度到下一环节)
二、数字找朋友
师:小朋友看清楚喽,左边呢有数量不等的棒棒糖,右边是数字宝宝,哪些数字呢?我们来数一数……这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呢?左边有一根棒棒糖,那么我们就把这根棒棒棒和右边的数字“1”连起来,好朋友,要手拉手对不对!
这个简单的游戏帮助幼儿初步建立实物与“数字”的关系。
三、你大我小比一比
这一环节提供的实物并不是单一的品种,大小不同,直观上并不能很快判断数量多少,必须经过一一的数出来
宝贝们这里有好多好玩的东西我们来给它们比一比谁多谁少
这个游戏设定是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进行数的比较,更是对数数的进一步训练。
四、游戏大比拼
在游戏室事先准备好六个大圆圈,并且都有数字标示(物体表示的1—6)教师随机喊出一个数字,小朋友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该数字代表的圆圈里
这一游戏帮助孩子们快速反应数字,训练数字敏感度。
五、“画”数字
这属于拓展延伸,仍然是要求幼儿用实物代替数字,在白纸上画好1—6。
帮助孩子加深理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模式,把数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生活活动,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地去探索学习。在活动中让幼儿在活动中感知6以内的数,对能力弱的孩子给予适当的提示。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能用点卡表示6以内物体的数量。
2.能目测或用点数方法计数。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笔。
【活动过程】
一、拍手数数1~10。
师幼共同拍手数数,从1数到10。速度可视幼儿情况由慢逐渐加快。集体数和个别数相结合。
二、学习用点表示5和6的数量。
1.用点表示5。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五个苹果,提问:小兔逛超市,超市有几个苹果?5个苹果可以用几的点卡来表示呢?教师示范用笔在图片的下方画出5个圆点。引导幼儿学说:5的点卡可以表示5个苹果。
2.用点表示6。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6个西瓜,提问:这是什么水果?有几个?可以用几的点卡来表示6个西瓜?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用笔在图片的下方画出6的点卡。引导幼儿观察是否正确。
三、做《幼儿画册》上的练习。
1.引导幼儿看《幼儿画册》,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的内容。
提问: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那里有什么?每样物品有多少呢?
2.提出活动要求。
请幼儿用画点卡的方式把每种蔬菜和水果的数量表示出来。
3.鼓励幼儿画完后说一说。
如:3的点卡表示3个西瓜,2个点卡表示2个茄子等。
4.鼓励幼儿相互交流、检查作业。
教学反思:
首先这节课是让幼儿以游戏和拟人化的形式来完成数量的一一配对,从形式上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突破了数学的枯燥。以拍手的形式进入环节,让孩子减少了疲惫感,感觉好像是在玩游戏,这样他们的`积极性就比较高。其次,以小兔和水果卡片满足了幼儿的视觉感。
不过从作业的结果中来看,有很多小朋友对物体和小圆点的一一对应掌握得不太好,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加强锻炼。下面就来欣赏下孩子们在做作业时的情景吧!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3
活动目标: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出大小不同的几何图形;供幼儿操作的图形、小筐若干;小熊头饰、小动物的家;音乐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环节,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石头”的不同。
2、引导幼儿捡起自己喜欢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二、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探索、操作。
1、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引导幼儿观察小路,说说小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启发幼儿想办法把坑填好。
3、幼儿思考并尝试操作,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
4、引导幼儿发现,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变出一个新的图形来。从而理解图形之间存在的转换关系。
三、伴随着音乐,幼儿和教师一同欢快地走出活动室。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在认识了多种几何图形以后,在智力区我们投放了许多色彩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供幼儿拼摆,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都会到这儿来利用图形拼摆出各种画面:如火车、汽车、飞机、房子、大树、小鸟等。可是在一次游戏中,有两个小朋友发生了争吵,原因是自己摆的房子都需要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而当时盒子中只有一个合适的,两人都握着正方形,谁也不愿松开。于是在我的引导下,一名幼儿用两个三角形组合在一起拼出了正方形,其他幼儿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也纷纷来尝试。这时我突然意识到,长期以来幼儿在拼摆过程中都是用图形直接来当作物体某一部分的,如果下次三角形不够了或是长方形不够了,孩子就只会争抢。我想应该让孩子理解图形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再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用别的图形组合在一起来替换所需要的图形,如果获得了这种经验,孩子们的拼摆活动会更加丰富,思维也会变得灵活起来。因此我设计了今天的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此次活动的目标是:
1、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使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复习、巩固认识的'图形:
活动开始我鼓励幼儿捡一些不同的石头,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自己的`小石头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对每个图形的外形特征加深印象,为他之后的填坑活动奠定基础。
二、在玩儿中学
为了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在引导幼儿捡图形的环节上我设计成捡石头要去建房子,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小熊摔跤的故事情景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萌发他们助人为乐的情感;创设小动物的家这样温馨的背景环境,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活动氛围;直接利用小路作为活动场所,让孩子们在边玩儿填坑的游戏中边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
三、提供幼儿充分探索、尝试、思考的空间和条件。
1、在填坑之前,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路上的坑是什么样子的,如:是什么形状的、有大又有小。为的是让孩子明白要想办法来获得这些图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幼儿坐在小路的两边,把身边的坑填满,不能漏洞,也不能让石头叠放在一起,这些提示语会引导着他们不断尝试、思考把坑填好。
2、路面上我所设计的坑多数都大于幼儿手中现有的图形或是没有这样的图形,一块石头不可能直接填满,这就给孩子创设了难题,促使他们想办法用多个图形拼在一起来解决问题。可是哪些图形更合适呢?这就激发了幼儿思考——操作——再思考——再操作的过程。
3、考虑到难易程度的不同,有的坑用2—4个图形就可以拼成,而有的坑就需要更多的图形,这让能力强的和能力较弱一些的孩子都能获得成功,愿意参与活动。
四、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鼓励。重在启发、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在幼儿尝试、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看到好的做法及时鼓励、肯定;看到幼儿遇到困难时,启发全体幼儿共同想办法解决,并不断地归纳、总结,引导幼儿感知图形间的转换关系。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掌握6以内的相邻数。
2、通过活动复习6以内的数。
3、了解相邻数的数学概念。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一张有房子的背景图。
6个小动物头饰。
1——6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小猪、小兔、小狗、小熊、小鸡、小鹿来到班上做客,我们来数数来了几位客人吧?
2、对!是六个小动物,这六个小动物为什么一起来的那?
3、原来小猪、小兔、小狗、小熊、小鸡、小鹿它们之间是邻居,都在一起住的很近,招呼一声就一起来了。
4、那小朋友家有没有邻居啊?你们家的邻居都认识吗?
5、小客人们现在遇到一个问题,从家里出来,在回家就找不到自己的房子了,想让小朋友们给排排顺序。
6、看图上有六座房子,我们现在就来给排排吧!教师把1——6数字卡片随意粘在房子上。
7、让幼儿观察,有没有不对的地方,都哪不对?
8、把数粘错顺序的地方改正过来,让幼儿说说数与数之间谁和谁是好朋友。
9、让幼儿学习6以内的相邻数,了解了解相邻数的数学概念。
10、说说动物之间谁和谁是邻居,然后给小动物送回自己的'家。
活动反思
数学课的范围很广泛,我今天主要教学的是相邻数,幼儿对相邻数接触的很少,在生活中也不太能运用的到,会了看起来很简单,但给幼儿教学学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的一件事。本节课的教学意图,想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乐,让幼儿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能实际的动手操作,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从而让幼儿喜欢上数学活动。
本课我通过复习、引入、理解开始了相邻数的教学,教学中运用了游戏,让幼儿在玩的同时,快乐的就学习完了,不会感觉到数学课的乏味。
在教学里我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我都一一解决了,在教学方法上有不对的地方,我也及时的改正了,让我发现教师懂得多,思维上比幼儿快,幼儿是一点都不懂,在慢慢的学,我把这点疏忽了,在教学设计上有点欠考虑了,没有站在幼儿的角度想想,让我感觉这节课在设计上有点失败,在边教边改的过程中,完善了我在设计上的不足,让我这节课圆满的结束了。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会认读数字1和2,能理解数字的实际意义。
2、初步学会数的形成,知道一个数添上"1"能形成另一个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概括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和2各一张。
2、《数学》上p.1。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数字1、2的实际意义——教师根据画面自编《捉迷藏》的故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说一说,大树后面藏着几头狮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使幼儿知道数字1可以表示一头狮子。
——想一想,树上有1只松鼠,怎样才能变成2只松鼠?引导幼儿说出1只松鼠再添上1只松鼠,合起来就是2只松鼠。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帮助幼儿理解数字2的含义。
——让幼儿在图中找出数量是1和2的其它动物(或其它物品),并用语言正确表述。
——说一说,树干上藏着的数字分别是什么?
二、引导发现——说出数字1和2分别象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由数字联想到许多物体的形象及时肯定幼儿的每一个创意。
——教师分别出示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1和2,引导幼儿从周围环境中寻找数量1或2的物品。
三、活动结束
四、课后回顾
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数字捉迷藏》是我第二次开展了,这一次活动,我汲取了第一次活动中的'不足进行了改进。
我将整节活动更为细化了一些,让活动更加的游戏化,将“捉迷藏”贯穿到底,数字不停的藏,孩子们不停的找,过程更完整。既然是捉迷藏,那一开始的就得要“藏起来”,这是我上次活动所欠缺的,这一次,我将数字放在气球上,用白板的淡出及声音音效技术,让一个个的数字气球爆炸,然后消失,以达到数字藏起来的效果,更加具有神秘感,孩子的参与性就更强了。数字们共计隐藏了三次~
第一次数字藏在了兔子的身上,由数字构成的兔子,孩子们在找的过程,让孩子们在找的过程中学会讲述以自我为中心的上下左右,抑或是兔子身体部分,了解简单的方位。
第二次数字藏在了表格中,我用遮挡技术,我出示隐藏一半数字的数字格,让幼儿从中找出数字,孩子们根据没有隐藏的数字的一部分,分析猜测是哪个数字,活动气氛一下子被提升起来,孩子们争先举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快就将10个数字全部召找出,并且幼儿同时学会了方位词“行”“列”,通过说“行”“列”就能马上找到数字。
第三次我们利用孩子们猜出的数字表格,进行猜数字游戏,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新的知识。
在最后的环节我给孩子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孩子们也表示勇于接受挑战,整节课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活动。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在等量的橡皮泥上印制“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印制饼干用的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以及橡皮泥底板厚薄之间的关系。
2、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幼儿人手一块同样大小的橡皮泥,泥工板
2、印制饼干用的大小模具(瓶盖)若干
3、幼儿记录用的纸和笔人手一份,自制桂冠一顶。
教学过程
1、出示橡皮泥引起幼儿操作兴趣。
2、教师示范用模具(小瓶盖)印制饼干并讲述印制饼干的要求。
老师:今天老师要教小朋友用模具来印饼干。先看老师是怎样印的:先将一块橡皮泥放在大瓶盖内压平铺满,然后选择一个小模具(小瓶盖)在橡皮泥上面印压饼干。要求印的时候每个饼干不重叠,不交叉要饼干是完整的。印压3次后提问:你们印了几块饼干?
幼儿:3块
老师:猜猜看继续印下去还能印几块饼干?
幼儿:5块也有的说7块,
3、幼儿第一次尝试操作: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制饼干的数量与饼干排列疏密的关系。
老师:我给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大的橡皮泥,一样大的底板和小模具,请小朋友来印饼干,并将数量写在记录纸上“第一次操作”格子里。
老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
4、组织讨论:为什么印出的饼干会不一样多?引导幼儿比较两名幼儿印制的饼干。
老师:同样大的橡皮泥,用相同的模具印饼干,为什么明明印了5块?毛毛印了7块呢?
幼儿甲:明明印的饼干空隙大,毛毛的空隙小。
幼儿乙:明明的饼干没有排好,中间缝大,毛毛的缝小所以印的饼干多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样大的底板中,用同样大的模具印饼干,排列越紧,印的饼干越多,排列越疏,印的越少。
5、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大模具印饼干,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第一次用小模具和第二次用大模具印的饼干一样多吗?为什么?
幼儿回答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同一底板中,用小模具印的饼干多,用大模具印的饼干少。
6、幼儿进行第三次探索:饼干的数量与橡皮泥底板的厚薄之间的关系。并记录操作结果。
老师:如何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
幼儿甲:用小模具做饼干。
幼儿乙:饼干排列紧密可以多做一些。
老师: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如果用泥工板做底板,把橡皮泥放在泥工板上印饼干,会不会印的多呢?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老师小结:同样大的橡皮泥在泥工板上弄的越薄(面积越大)做出的饼干越多。
7、游戏竞赛:争夺桂冠
教师出示自制的桂冠,引起幼儿竞赛兴趣。
老师:看谁能用这块橡皮泥做出更多的.饼干老师就把这顶桂冠戴在谁的头上。教师巡视幼儿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冠军,引导幼儿讲述他的制作方法,将桂冠带在得冠军的小朋友的头上。鼓励大家课后要想出更好的办法争取下次夺冠。
教学延伸
在数学区域内提供橡皮泥,泥工板,大小不等的模具等,供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感知饼干的数量与模具的大小,排列的疏密及橡皮泥的厚薄之间的关系。
幼儿操作时教师巡回观察,让幼儿充分体验自主学习,探索,记数的乐趣。
教学反思
操作是幼儿学习,建构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因此提供有效的操作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活动材料都是幼儿喜欢摆弄的橡皮泥和大小不等的瓶盖。教师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感知;用等量的橡皮泥做饼干,其数量的多少与选择模具大小,排列的疏密,橡皮泥底板的厚薄(面积)的关系。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浅显化,易于幼儿理解和掌握。活动中教师注重既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参与操作,始终关注每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又及时鼓励有创新能力的幼儿,使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心智的发展。
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7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形的排列规律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与比较能力,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
3、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图形若干,胶水
2、幼儿操作纸
活动过程:
1、老师:“今天我收到了图形王国送来的礼物,你们想看吗?”(想)
“好,我么一起来看,是什么礼物?”
①出示一个自制头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一饰物,从而激发他们自制头饰的兴趣。
②老师打开第一个礼物盒:“哇!是一个漂亮的头饰。”(老师戴在头上)
“好看吗?这漂亮的头饰是用什么颜色的图形做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红旗:正方形黄色圆形正方形黄色圆形……
③小结:图形王国送来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的排队的。
2、引导幼儿根据图形排列规律接着排图形。
“我们来看看第二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哇!也是漂亮的头饰。但是它还没做完,图形国王请你们来忙呢!你们愿意吗?”
①小红旗:黄三角形蓝圆形黄三角形蓝圆形……
②小红旗:黄圆形绿三角形绿三角形 黄圆形绿三角形绿三角形……
小结:原来图形王国的头饰是用图形有规律排队的,所以很漂亮。
3、操作活动:(装饰头饰)启发幼儿依样接着给图形排序。
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盒子里的礼物是什么?(一张请柬)
“上面写得是什么?我来读一下。”老师读请柬,“小朋友今天图形国王邀请你们去参加一个舞会,但是你们要打扮一下自己。每个小朋友要按照图形有规律的装饰自己的头饰。戴上头饰才能进去参加舞会。”
“小朋友,你们想去参加舞会吗?”(想)
老师出示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有网、各种图形,请幼儿按照图形规律依样接着有规律的排序。
老师:“好,我们开始做好,做好了,请双面胶忙。”
4、幼儿操作活动。
5、活动评价。
①老师展示个别幼儿的作品,请幼儿说说,他是怎样做的?
②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③带领幼儿一起去参加舞会。
6、老师:“好,舞会开始了,我们一起去参加吧!”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按规律排序》,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以收到礼物贯穿主线。分三个环节完成,层次清晰,第一个环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去发现图形排队是有规律的。通过图形的对比引导幼儿感知图形排队的基本特征。这是对幼儿进行初步判断推理能力的训练。第二个环节让幼儿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启发法、提示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并概括图形的排列特征。让幼儿感受了不同颜色,不同图形按规律排序的乐趣,也训练了幼儿的观察力,思维的敏捷性。
在活动中还设置一些分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