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过程的总结和反思,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在写读后感中可以让我们更加有条理地整理和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流浪地球》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1
看完《流浪地球》后,第二天我便去书店买下了刘慈欣的这本原著——《朝闻道》。
?流量地球》是书中九篇独立科幻小说的第五篇。刘慈欣以宏大瑰丽的想象作翅膀,飞跃千年的漫长时光,向我们展开了以生命与人性为基调的史诗级画卷。作为科幻文学爱好者,我的心在翻开书页的那一时起便被牵绊住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论语·里仁》中的一句经典。其中“道”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文中角色物理学家丁仪在面对“在知识密封准则下宇宙是不可知的,那么余生已无意义”的情况时,脱口而出“你把宇宙的终极奥秘告诉我,然后毁灭我”,义无反顾地走上真理祭坛,用生命交换了宇宙大统一模型的奥秘,最终化为璀璨的火球升上天空。也许所有为科学之美着迷的人,都是愿意用生命去交换真谛的人,他们的双眼在望向银河时,一定会映着晶莹的星光,也映着余生的梦想。正如文中的排险者所言:“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也许文中频繁出现的理科词汇会让作为文科生的我有如堕五里雾中的感受,但是这并不能阻挡我放飞绮丽的.想象力,我可以用想象来弥补许多奥义。粒子加速器,宇宙坍缩,真空衰变,中微子通讯系统……科学的美有时候并非一定要通过工整机械化的文字说明来了解,闭上双眼,在意识勾画的世界里,科学的美依然可以如烟花般绽放开来。
这样一本科幻小说集,尽管充满了刘慈欣的非凡想象与各式各样的于普通人而言的晦涩知识,但又不乏真情与感触。读到文中的人们对于人马星系那新的生存家园的渴望时,那就像期待着某一肆虐已久的癌症的解药的研制成功一般,不禁感同身受;读后感·读到“落日飞船不是飞向太空,而是潜入地球深处”时,我的心仿佛瞬间被灌了铅,重重地沉入无边深渊,滞后的真相如海潮般席卷而来,我不禁屏息,慨叹有些东西真的只有失去了才会知道珍惜;读到“像往常一样,上帝低头站在那里,那扫把似的雪白长胡须一直拖到膝盖以下,脸上堆着胆怯的笑,像一个做错了事儿的孩子”时,又不禁被这幽默笔调给逗地噗嗤一声笑出来。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神圣的地方难以触及,也许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种念想,甚至是一个梦罢了。但是我们不能放弃追寻它的权力。正如即使在地大外语系,对科学怀有爱的人也不能让心中对于科学的渴望被磨灭。无论身处何处,仍需奋力追寻。正如“梦想越远越好,因为它一直在前方的某个地方”。
但愿我们都可以找到内心的“道”,一朝闻道,便可言夕死而矣,无悔。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2
希望,是这个时代最为珍贵的——《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大片,慕名而观的人不计其数。电影院里观众满满当当,为这样一部超越现实的作品“助阵”,宏大的场景、动人的情节、压抑的悲剧……从津津乐道转向沉默无声,电影带给观众非同寻常的感受。
熟悉的家园,北京、上海、济南、杭州……一个个地标在电影里出现,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那极寒天气里,我们已经找不到丝毫的温暖。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把一个个地球人送给了灾难,仅存的转移到地下空间,再也无法享受蓝天与空气,再也无法感受四季的美好。失去的,正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拥有的,正是我们明天要失去的。整个地球都是命运共同体,想尽千方百计,让地球可以安全的去流浪。赖以生存的地球,成为人类命运的一叶扁舟,何去何从?这样的开头,实在让观众揪心。在熟悉的地方留下最痛的感受,黄色的校车、熟悉的大厦……我们的生活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只能往远方,找到一方新的家园。可,家园在哪里呢?
感情是作品的纽带。父子之情、兄妹之情、爷孙之情、同事之情、战友之情……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唯有这些感情值得让人落泪。看完这部电影,灾难我们可以咬紧牙关,情感却无法控制。人类的眼泪是为情感而生的,每一滴都值得敬畏。从大海边的陪伴开始,父子之间有了某种默契,语言传递着关心,行动诠释着大爱。当吴京扮演的父亲为拯救地球而毅然飞蛾扑火的时候,情感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此处无声胜有声,多少观众已经无法按捺自己的情绪……那最耀眼的光芒,一瞬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伟大,父亲的伟大,也看到了人性的义无反顾——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为因为他(她)把每一次行动当成诠释生命的意义的最好机会。
在很多人看来电影中主人公的果敢与坚毅为影片增彩不少。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有在苦难与艰险面前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回到个人,所谓勇敢是一种人生选择。并不是哪一个生来就是勇敢的,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自保是部能。我们不能渴望每一个人在面对挑战的时候都如此坚毅果敢,选择是自由的,也是值得尊重的。勇敢的人有着丰富而趣味的生活,他们从来不担心在舒适的环境里一蹶不振,舒适对他们来讲意味陷阱还和考验。想到一个很老套的问题:假如生命还只有七天,你会如何选择?电影给我们这样几个提示:和家人在一起,安静而平和的与世界握手言和;心怀希望,勇敢去抓住最后的机会一搏……忽然明白:勇敢是对希望的坚持,是信仰所在,是人性中的光。
“冰终将会化成水。”在上海的鸿沟中命悬一线,两位剧中人感慨着上海的冰天雪地,曾经的繁华烟消云散,冰冷冰冷的,世界还会好起来吗?正是因为这份相信,人才一次次的在灾难中获得永生。这个时代,希望是最珍贵的。想到一篇文章中说过:世界上没有最坏的事情,只是还没有结束而已。所有的事情在风云变幻之后都会有好的结果,要充分地相信。当受困于一片沼泽,要相信可以活着爬出;当乌云遮蔽了天空,要相信太阳依然光芒四射;当时光一年一年溜走,要相信青春是一种态度;当朋友离你而去,要相信生命里还有生动的相遇……相信爱,相信自己,相信世界,即使真的有一天地球去流浪,我们也可以始终保持一份甜蜜的初心。
希望在每个人的心中燃烧,每当灾难来袭,绝望之中的希望,尤为珍贵。地球在流浪,正如生命之舟在风雨中颠簸。拼死一搏,我们终将战胜恐惧,到达彼岸。爱的世界里,人类何尝不是在一次次流浪?有太多的真感情被藏在表象之下,信任断裂,自私与贪婪疯长,一张张脸已经扭曲变形。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知道如何安顿好自己的心灵,不知道如何爱这个世界。粉饰的笑脸,空虚的灵魂,无以言表的不屑一顾,流浪,地球就是人的隐喻。冲破藩篱,需要人自身的勇气和力量。
电影中巧妙地插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道出回家的渴望。回家,让自己变成一道柔和的光。宇航员的回家是一种悲壮,地球人的回家是一份长情。家是人精神的寄托,无论走多远,都牵连着游子的心。《流浪地球》中地球再回到原来的位置变成了一种奢望,人回到地下城的路中变成了浩劫一场,越是难以抵达的,越是值得去尝试。回家之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不曾背离。一次次外出,也是一次次回家,走得越远,家在心里越清晰。乡情浓郁,我们都是长不大的孩子。
未来已来,在春天里开出一朵朵生命之花,让我们在地球的怀抱里安静做梦。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3
大刘和他的科幻小说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尤其是在《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雨果奖之后。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大刘也是源于《三体》。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部有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宇宙史诗。我个人认为,大刘在科幻小说写作中擅长架构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这些在《三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独有的能力也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流浪地球》已经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将在二十几天后的春节档上映。从目前放出来的预告片来看,影片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更有甚者,很多网友称2019年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希望这部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不让大家失望。我今天想谈谈《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首先,我需要提及几点科学常识。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换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太阳,主要是氢元素通过核聚变生成氦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内部的氢元素会越来越少,而氦元素则会越来越多。于是总会有那么一天,氦元素在太阳中心区域聚集,并引发氦元素的核聚变(生成更重的元素),这个过程便被称为“氦闪”。这绝对是太阳的灾难日,因为伴随“氦闪”,太阳将会释放出相当于其正常状态的百万倍能量,同时其半径将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目前的地球轨道。换言之,当那一天来临时,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会被轻轻松松地抹掉。幸运的是,根据我们最新的科学理论,太阳的这个灾难日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了,我们暂时不用担心。
?流浪地球》中故事的科学背景是,在21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太阳内部氢转化为氦的速度突然加快,进一步通过研究建立的太阳完整精确的数学模型预测太阳的氦闪将在400年发生。而到故事的开始,已经过去了380年。在这300多年中,地球上的人类开始了近乎疯狂的自救行动。宗教完全消失,艺术等无用的学科近乎被废弃,人类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能解救自己的理工科和实用技术上。
从常人的角度看,人类在太阳“氦闪”中存活下来最直接的方式应当全力发展宇航技术,进行星际移民。然而,作者大刘剑走偏锋,堵死了这条看起来最能行得通的路,原因也很简单——人类尚不知道哪里有可供直接移民居住的行星,如果没有已知合适的选择,人类最终会迷失于茫茫太空;即使找到了可供移民的行星,人类将面临“谁走谁留”的终极伦理问题(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带走所有人);技术上无法逾越的难题是,可长时间运转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由于不知道到移民过程需要多久,只有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在长期的宇宙航行中存活。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我们现实世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各国都有相应的各种实验(包括中国),但是这些实验性的封闭循环生态系统最终都会发生不可逆的恶性变换,变得不适宜人类生存。既然大规模星际移民这条路走不通,作者大刘就脑洞大开,给小说中的世界提供了另一条令人无比震惊的自救方法——直接将地球当成宇宙飞船推进到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约为四光年)。
人类采用这个自救方法的理由简单到让人无法拒绝——人类熟悉的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得当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有生存的机会。在小说中,这个自救方法依赖于虚构的“重元素聚变”技术,即利用普通的石头作为燃料,建起上万台高达上万米的“地球发动机”,作为地球这个超级宇宙飞船的引擎。以此,人来将逃亡过程分为五步,分别是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i(加速),流浪时代ii(减速),和新太阳时代。顾名思义,刹车时代即位使地球停止自转,以便地球发动机更好地加速地球——这一过程用了42年。逃逸时代,利用“地球发动机”给地球加速,不断抬高远日点,以达到逃离太阳所需的第二宇宙速度——这一过程地球需要绕转太阳15圈。流浪时代i,地球疯狂加速逃离太阳系;流浪时代ii,地球减速进入比邻星轨道;新太阳时代,人类将在地球上沐浴着新太阳的光和热继续延续文明的发展。整个逃亡计划将历时约2500年,100代人。
故事的主人公出生于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此时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昼夜和四季的交替。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拉开帷幕,以主人公视角进入细节刻画。首先,通过主人公游览地球,给读者展现了冰冻海洋,与我们所知非常不同的日出和黄昏,地球发动机等壮观的景象。其次,逃逸时代就开始时,由于地球发动机使得大气温度上升到人类无法承受的范围,且自转刹车过程也让地球表面满目疮痍,地面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于是人类集体住进了地下城市。再者,主人公在地下城的生活展现出了人类在危机时代淡化的家庭观念和年轻人优先的生存观念。可以想到,逃逸时代自然不会那么轻松。地壳不稳定导致岩浆迸入地下城,地球加速时穿越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牺牲部分人从而拯救人类整体似乎总是重大危机中的必然。然而,更可怕的是人心,逃逸时代中每次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人类社会中总会有太阳即将发生“氦闪”的谣言。也正是可怕的人性,主导了故事的结尾处的反转。在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后,“地球相对于四个世纪前没有任何变化,过去的四百年不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的传言传遍了整个世界。
于是,发生了理所当然的叛乱,无知的民众攻占了地球发动机控制中心,处死了地球联合政府要员和执行地球航行计划的科学家。然而,科学自有其严谨性,正当“胜利后”的人们集体庆祝时,太阳氦闪爆发了!于是,人类继续执行着已故的科学家们制定的航行计划,行进在流浪时代。
以上便是《流浪地球》的主要故事情节。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大刘石破天惊的逃亡之法——将地球作为宇宙飞船,这也是这篇小说最为吸引人之处。大刘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宏大的科幻框架,基本视角是整个地球,并借用这个故事再次(同《三体》)揭示了人性本源中的'恶。此外,我想,大刘更想向读者展示的是对于星空宇宙和人类命运的思考。放眼人类世界,每个人类个体可能都会以自己是某个团体的一份子而骄傲,或者觉得自己举足轻重。放眼整个地球,人类整体俨然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掌控着这个行星的命运。然而,立足于整个太阳系,地球已经相当渺小,更不用说人类了。即使是在太阳系,人类的命运也承受着相当多的可能威胁,包括小行星撞击,太阳的不稳定性(太阳辐射和地球臭氧层空洞)等等——这些威胁对于现在的人类,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再放眼到整个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太阳也只不过是其猎户旋臂中一颗无比普通的恒星。是的,人类真的很渺小——渺小到无法将我们存在的迹象告知宇宙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生命。我想,大刘的很多科幻小说,包括《流浪地球》,都是在强调这一点,就是我们的渺小。
只有认识到了目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才能更好地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科学,敬畏宇宙。这种敬畏能成为我们发展科技,探索未知进而突破局限的动力。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仰望星空——看到繁星闪烁的星空,看到璀璨的银河,无垠的宇宙,反观自身的渺小。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我们熟悉的太阳的氦闪迟早会到来。虽然目前最为成功的恒星模型预言这将是几十亿年之后的事情,但是科学自有其独特性,这也可能是由于人类认知局限导致的错误理论。我个人倒是很好奇,如果《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真的发生,人来该何去何从。人类命运变化的影响因素确实是太多了,但是我想,应对所有这些可能发生的巨变的最好方式便是,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渺小,怀揣着敬畏之心,努力地探索未知,发展科学技术。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4
前段时间,《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很火,我也看了。因为不过瘾,就开始看《流浪地球》这本书。书有电影好看吗?有电影感人吗?带着这种好奇心,我打开了《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这本书中讲的是在几个世纪前银河系因太阳的继续扩大而被慢慢吞噬。人类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在地球外的宇宙中做了一个站点,并让地球上安装了几百个推进装置,使地球前进寻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生存。“流浪地球”这个计划就开始实施了。书中还有一位爸爸宁愿放弃自己的儿子和妻子也要去守护地球,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后因所有人的努力地球终于安全的找到了栖息点。
读完这本书我泪水涟涟,因为看到了那位爸爸的执着和所有人的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地球,我被他为了人类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好好爱护地球呢?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但地球上有很多垃圾,天空中,陆地上甚至是海洋里都有非常多的垃圾。那我们是不是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呢!例如吃饭时吃完、少用一些塑料袋,把垃圾放到有序的垃圾桶里等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的做法。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也是污染地球的原因。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可以从选择绿色出行开始,对于保护地球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爱护地球,保护地球。
我希望这本书也来越火,因为他是我们中国作家创作的,显示了我们中国人爱护地球、保护地球的决心。但更重要的是读过书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地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5
今天,我看了一本已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名为《流浪地球》。它讲述了一个从太空技术的视角探讨地球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把地球当成交通工具,向宇宙深处航行、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所讲述的未来,是生存环境非常严酷的未来;在种种有关与地球未来的设想中,“流浪的地球”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的设想。但是,《流浪的地球》也对未来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和科学家们来提供答案。
对于《流浪的地球》这本书,我比较推荐“超新星际元”和“流浪地球”两段。因为“超新星纪元”写出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流浪地球”写出了地球人民面对危难时众志成城和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的精神。
“超新星纪元”讲的是一颗直径为太阳的23倍、质量为太阳的67倍的恒星爆炸于离太阳系很远的宇宙中,但因为爆炸后产生的能量过大,那庞大的.能量进入到太阳系,并对地球造成了伤害,令整个地球上13岁以上的人在它到来的几天后会死亡,届时,整个世界就只有13岁的和13岁以下的人了。
这本书给了我面对挫折时那源源不断地勇气,也告诉了我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6
“希望是这个世界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选择希望,人生就有坚持的理由。
?流浪地球》的情景设定在太阳步入老年期,地球上的人为了存活,带着地球去找新的家园的故事。也揭示了当灾难来临时,生活中人性光辉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故事中的人之所以有勇气去做,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希望,如果他们不去努力,而是安逸地等着灭亡,那结果截然不同,就算前过程艰难,但是未来是美好的,后者就算过程安逸,结果注定灭亡,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钻石的珍贵在于,给它一束光,它能折射出千道万道的五彩缤纷。希望,给它一束人性的光辉,它肯定也会回赠你成功的缤纷世界,所以希望和钻石一样珍贵。
小说中有一幕使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反叛军要把坚持流浪地球计划的五千名士兵冻死在冰山雪地中,但五千名士兵当中没有一个人屈服求饶,他们说:“让人类永远保持清醒是不可能的。”他们选择了整个人类的希望,而不是自己的希望。死刑后一个小时氦闪爆发了,太阳开始走向灭亡,所以说这五千名士兵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们的选择,拯救了人类。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生活中选择希望的事例很多很多,比如“猪坚强”。如果不是它选择了希望,在废墟中九天九夜都坚持自己的希望,它又怎会有今天安逸舒适的生活?还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她选择了更崇高一点的希望——孩子的未来,她一推,让三名学生免受病痛之苦,让她们获得了生命和健康。希望是这人世间最朴质的情感,却能带领人们走向光明和未来。
而我们是否也应该像他们一样,选择希望呢?
我想是的。当生活,学习,工作不如意时,我们应该选择希望,坚持走下去。每当我跨过沟壑,走过崎岖的小路,眼前出现一片绿荫,心中顿时变得明朗。你选择了希望,希望也就会选择你,并带给你美好的未来。
我觉得,希望是这个世界上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
《流浪地球》读后感篇7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比钻石更珍贵的东西。的确!当你身处绝境时,你最需要的不是水与食物,而是希望。因为当你失去了希望,那边代表着你失去了一切。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帮你走出那漫无边际的沙漠的动力。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让你存活在滴水成冰的荒野的火焰。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帮你生存在荒无人烟的小岛的指南。
在《流浪地球》这本书中,由于太阳发生氦闪的原因,是人类陷入了生存危机,但由于记忆遗传技术的出现,使人类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光,于是造就了一份人类的逃亡计划——流浪地球计划。在这个逃亡之中需要分为五步施行——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1(加速)流时代2(减速),新太阳时代。这份计划对于当时人类的科技来说这是一件天方夜谭的事,但是上帝却低估了人类垂死挣扎的力量——人类花费了整整42年的时间使这份计划看起来不那么遥远。在这42年的挣扎历史中人类由浅入深,有多到少,最终凭借我们自己的力量建立了十万多个衡心级别推动器,完成了流浪地球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这也许便是希望的力量吧!
如果说希望是枚救人性命的仙丹,那绝望便是多人生命的毒药。在那漫长的时间里人类时时刻刻的处于逃亡的阴影中,流浪地球计划在开始时候可以在人类的心里埋下一颗希望的种子,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个致命的隐素,这份流浪地球计划需要实行的时间太久太久了久到会使种植在人类心中的那颗种子闷死在胚胎里,在这遥遥无期的逃亡之旅中有人始终坚守那份希望而顽强的生存着,却也有人服用了失望的毒药而化为一具枯骨。有人精神失常而是在恶劣的环境里,有人厌倦了遥遥无期的逃亡之旅而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也有人认为联合政府欺骗了他,而死在联军对抗里。因此希望的力量更强大但也不要轻视了失望的毒性。
当故事接近尾声时,人类也没有到达半罗马星系,地球也没有遭到新的太阳环绕,环境也没有好转。有的只是在地球的某个地方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做了一个人类做了上千年的美梦,温暖的阳光洒满大地,沉睡的空气渐渐苏醒,给天空染上了蓝色的图料沉睡了千年的种子渐渐苏醒,从解冻的土地里伸出了头,给褐黄色的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衣。这场梦有人类的希望编制而来,从而绘制的一幅地球梦,人类梦。也许这丝希望便是人类在地球这个世纪飞船上生存下来的原因吧!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良多,我有时就在想人类之所以能在地球上存活下来,是因为我们心中比其他生物多了份希望吧!也许就是多的这份希望是我们能在地球立足并强大起来的原因吧!所以说希望是人类最厉害的武器,也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地球主题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