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得到更好地记录,我们可以通过作文来实现,在语文考试中,作文的占分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要认真对待,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端午情》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端午情》作文篇1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一到这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的,每家都要吃粽子、挂菖蒲。
同学们!你们都包过粽子吗?记得有一年,那时的我还小,还在上学前班,端午节的前一天,我们没有上课,然后我就跟着妈妈去买包粽子要用的东西,首先要买粽叶,这粽叶呢也有讲究,要买新鲜的竹叶;碧绿碧绿的,散发着淡淡清香。如果用干的竹叶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就没有竹叶的清香,其次呢还要买白糯米和线,把买的白糯米用水浸泡,一直把米泡了大起来,就可以包了。
我从来没包过粽子,于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会包粽子,你能不能教我啊。”妈妈说:“行,包粽子挺好学的,但是刚开始包很困难,你得耐心点儿。首先,将两片竹叶叠起来,折叠成漏斗形状。在卷的时候要尽量地紧,否则煮的时候就会漏米。”
我跟着妈妈做,把粽子叶叠成一个漏斗,然后放入糯米,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点水,然后将余下的粽子叶盖在漏斗的大口上,现在粽子变成了一个三角锥形,再用剩下的粽子叶裹紧。最后用绳子绑紧。这一步非常关键说着简单,做起来难。小小的粽子叶很“调皮”,就是不听我的话,“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把粽子裹紧时,里头总是有米漏出来,气得我哇哇大叫,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包好了一个粽子。尽管形状看起来不是很美观,但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个了。
这时,要煮粽子了,妈妈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锅里放上水开始煮了,没过一会儿,屋里顿时都弥漫着竹叶和粽子的香气。这时我和爷爷来到锅边,我问妈妈:“妈妈,这粽子熟了吗?”妈妈说:“再给它熟一会儿吧!过一会儿熟了我叫你,你先到客厅玩着。”我说:“好!”
粽子熟了!可以吃粽子咯!我忙的跑到厨房,哇!真香!好多的粽子,我挑了一个,真心叫妈妈帮我剥开,那时我就像一只“小馋猫”。妈妈剥好递给了我,接着,我拿了一个给奶奶,拿了一个给爷爷,还拿了一个给爸爸,全家人围在桌子边吃着粽子,非常的开心。
吃粽子、挂菖蒲这两样传统的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特殊的端午节。
《端午情》作文篇2
端午又到了,人家炊烟里都飘出了浓浓的粽子香味。
每年的端午,是住在农村的老少爷们的大忙时节。端午的前一天,大伙儿都会很早的起床,因为还要准备为包粽子的材料呢!那天,爷爷也开始煮粽叶、淘糯米、切咸肉、剥蚕豆。午饭后,爷爷就开始包粽子。等到傍晚时分,桌上就堆起了小山一样高的粽子。爷爷包的粽子可真漂亮!一个个就像小孩子的拳头。
天刚黑影儿,爷爷便抱回早已准备好的柴火,把粽子放入大锅里煮,彻夜地煮。他自己也彻夜不眠,守在锅旁边,不断的往火堆里添柴,时不时还往大锅里加水。生在两颊银白的胡须,被汗水湿透了,亮晶晶的。爬满皱纹的古铜色的皮肤在火光照耀下,闪动着慈爱的光辉。
而那一刻,在爷爷的眼里,锅里的粽子不是食物,而是艺术品。他脸上那股专注而执着的神情,让我想起了在地头守望的老农。
当我们从渐浓的粽子香味中醒来时,天已泛出鱼肚白了,而粽子还在锅里翻滚着。爷爷用湿毛巾把一夜不曾合眼的疲惫一股脑儿地抹去,继续着他的守望。粽子嘶叫了足足十个小时,终于喷出了浓浓的香味。爷爷把它们从锅里提出,然后摆晾。这时,爷爷整夜的劳动就成了我们的“战利品”,我们也就成了最幸运、最骄傲的“天鹅”。剪下一只粽子,剥开它,欣赏它,吃着它,回味着它。而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也就丝丝缕缕地洒满了乡间的小路。
不光是我们的粽子煮好了,大伙儿的都煮好了。因为午饭后,大家还有一个隆重的节目,那就是聚在一起,交换粽子、吃粽子。我们儿时常念“一颗粽子一颗心,换粽可得满堂金”。大家吃着交换来的粽子,脸上露出了甜蜜而幸福的笑容。
爷爷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忠心耿耿的大人物。爷爷常常以此教导我们,为人要忠,要像那位古人一样。
爷爷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他,总学不成。别人问他,他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爷爷的秘诀在于别人没有的两项特殊的“材料”——耐心与爱心。
《端午情》作文篇3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有吃粽子、赛龙舟、采草药的风俗习惯。6月9日这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綦江的老瀛山,跟随12个家庭一起参加了一个“采草药”的亲子活动,做了一天“小郎中”,真是收获满满呀。
在专业的中医带领下,我们认识了很多的草药:看起来平凡无奇的“火炭母”,是清热解毒的良药;重庆随处可见的竹叶心,却又一种很神奇的功效:治疗心火旺、睡梦中流口水、脾气怪,最后这个治疗脾气怪真把我笑坏了,我逗趣地对同行的小伙伴说:“千万不要装怪哟,不然我给你熬一锅竹叶心来喝”;有一种草药特别漂亮,开起花来一排一排的,坠在茎上,像一串铃铛,那就是玉竹,具有很多保健功能。
中医老师采到一棵像小松树一样的植物,介绍说:“这是青蒿,请问哪位同学知道这种草药”,我在心里“哇”了一声,马上举手回答:“就是科学家屠呦呦从中提取了青蒿素,用来治疗疟疾,得了诺贝尔奖”老师表扬了我,并详细介绍了这种大名鼎鼎的植物。我在心里感叹:科学家们真厉害,竟然能从这么一棵不起眼的植物中发现它的医用价值,不知拯救了多少人,真是太伟大了!
最好玩的是“鸡屎藤”,中医老师让我们闻一闻,啊,好大的臭味,原来是它在发出鸡屎的味道,这就是它名字的由来。虽然它不好闻,但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种良药,可以治疗小儿厌食和消化不良。
另外,我还认识了其他二十多种草药,原来那么普通的植物,生长在大自然中,经过人类的“慧眼识英雄”,经过无数代人的“勇尝百草”,竟然成了治病救人的武器。不得不佩服中医的神奇。老师还告诉我们:端午这天的草药是一年中最好的,不老不嫩,气味最浓,药性最好。人们在这一天“采百草,驱逐毒邪”就成了一种风俗,寄托了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的美好愿望。
采完草药,中午我们吃饭时用能清热解暑的草药熬了一锅汤,大家一起喝,虽然苦苦的,但是喝了却很舒服。最重要的,我们还用草药水给爸爸妈妈洗脚了,洗脚时,我发现爸爸妈妈脚上有很多老茧,我知道这是他们整天辛苦忙碌的结果,我用熬好的中药水细心地给他们洗脚,希望能为他们去除“毒邪”,带来吉祥和健康!我还跟着中医学着用“艾灸”来给妈妈治疗头疼。学的越多,越能发现中医中药的深奥之处!
最后我和小伙伴们总结了一下,收获太多了:学习了有趣的中药知识,了解了端午的传统习俗,知道了对父母的感恩......虽然在烈日下爬山采药很辛苦,可我们依然特别开心。
《端午情》作文篇4
听父亲说,他小时候糯米一般是买不起的,只有端午节才吃得上粽子。正值收麦的季节,奶奶提前将粽子包好,等收麦收累了,就从怀里掏出一个粽子,粽子下肚,便忘记了劳累,继续干活。有时候晚上回到家,再把粽子用凉水一冰,一天的疲劳被抛于脑后。吃粽子,俨然成为了一年中不多的享受。
多年过去,家里不仅能买得起糯米,已经连包好的粽子也买得起了,如今粽子的品种更是多样:肉粽、蛋黄粽、水晶粽……可家里依然保留着包粽子的习俗,包的依然是最普通的粽子。
父亲买好粽叶、糯米,母亲剪好细线。准备工作做好后,一家围在餐桌旁,开始包粽子。我包的时候总是包不紧,母亲就来教我包粽子的方法:卷粽叶的时候下面不要留空,米要牙得紧一些……一次次的尝试后,我也渐渐成为了包粽子的能手。父亲一向点子最多,会包三角粽了,就来学习怎么包四角粽,再向粽子里添些枣、豆沙、肉松……我和母亲也乐于学习,包四角粽时容易漏米,于是就两片粽叶合着包;不能最后再放枣,应该先放一层糯米,再把枣放进去,最后再盖上一层糯米……不断创新,也不断探索,导致家里每次过端午都有不同的粽子。
等粽子蒸好后,将粽子包开,一个个晶莹剔透的艺术品便呈现在眼前。品尝着自己包的粽子,心中洋溢着快乐与满足。
但其实比起品尝粽子的美味,更令人享受的还是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包失败了一起大笑,然后再一起思索。包的时候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也许放在平时,我们没有这样的时间一起聊天,一起欢笑,我有紧张的学业,父母有繁忙的工作。是端午,是粽子,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能够和家人一起,包着最普通的粽子,说着最平常的话。
粽子是甜的,它包含着家人们之间的爱;粽子是黏的,它将一家人的心,牢牢地黏在了一起。
《端午情》作文篇5
端午,一个充满怀念的日子,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在我心中也是一个充满爱的日子。
如今我们吃的是街上的粽子,虽有素的,肉的各式各样,可总是吃不出来一种味道,一种家乡的味道。
以前,我的外祖母每到端午总会把我们一家人叫到山里去。那时,外祖母在家中包粽子,我们一群孩子总是顺着小道到山顶上去打别人家的果子。虽被这里的主人训斥,可哪里能听的进去,过了一会儿主人走了别又上去打果子。母亲也总是一笑而过,毕竟是城里孩子,在山上玩一会也不会怎么样。
当我们回去时粽子早以煮好,那香味,隔在门外也是可以闻见的。外祖母包的粽子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外祖母包的粽子上的粽叶是碧绿的,像极了孔雀石,打开一看糯米如同一个个钻石一般,咬一口就想吃第二口。外祖母端出几个小碗,碗中撒满了糖,又端出几个盘子,一人一个,大人们在盘中放入几个粽子。那时我总是端着粽子在山中的小路旁边坐下,在半空中吊着两条腿。大人总是说这样会掉下去的,可我总是不听。长大了以后就怕了,可能大了以后才知道下面是一个深深的大坝。
夕阳西下,粽子已经吃完了,吃完后就闹着外祖母说还要吃。外祖母没办法,拿出了几块凉糕给我解馋,我拿上凉糕直奔山顶上,看着远处的太阳一点一点的落下,水中倒映着它的光辉,一群飞鸟飞过湖面,水中的水波一点一点向岸边扑去,那时总一种说不出的情趣。远处的田野是我们家的,每到晚风拂过。田野里的农作物一点点的倒去,我总会拍起手笑起来,"有趣,有趣!"
可现在外祖父身患重病,外祖母也没时间包粽子了,我们就吃街上买的粽子,每吃一口,我的眼睛里就缀满了泪花,回想起了儿时的端午。
《端午情》作文篇6
小时候每每闻到酝酿在空气中的粽香味,便知道端午节将要来临了。眼前便会马上浮现出沿江路上围满了一大群人,他们打着颜色各异的雨伞看着江中,江上数十条龙舟争先恐后地前进,舟上的赛舟者个个都精神抖擞。看着船头前面的人指挥的动作以及听着船尾的鼓手那熟悉的鼓声,整齐地划水前进的情景。
尽管所有的事物每分每秒在变化,但不变的依然是端午节的朴素民俗。
在四天假期的第一天,热闹精彩的龙舟竞赛在中午十二时左右开始了。太阳光亮得让人感到晕眩,我坐在家里的电视前观看,电视上沿江路已人山人海,人群攒动,好像海中的浪涛在奔腾着。他们打着颜色各异的雨伞,拿着扇子扇着,没有半点离去的意思。一片嘈杂的声音掩盖了记者的报道,只听得见观看者内心的欣喜兴奋的心声。随着镜头的转移,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江上的十几条龙舟上,预赛随着“开始”的一声地唤出,各条龙舟上的划舟人员都迅速且整齐地提起船桨,一起向下划水,每条龙舟前面一个指挥员站立着去指挥,划舟人员的动作,他双手挥动得十分有力,连身体也动起来了。龙舟后面一个鼓手认真地打着我们十分熟悉的龙舟节拍。在这两人的配合下,划舟人都一致地向前冲。开始居先的永庆和大岭丫队,划舟人员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雾气朦胧的江中的他们神采飞扬,大力地划着江水,江面荡漾,泛起了涟漪。永庆队和大岭丫队不相伯仲,大岭丫队舟上的指挥员焦急得更用力的向划舟人员挥动双手,他的身腰弯曲着,仿佛要倒向划舟人员那头。划舟人员更迅速地划桨,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襟,终于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岭丫队领先到了终点了。
今年的端午节最热门的话题不是男子组的龙舟比赛,而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组的比赛。他们的勇敢令我们敬佩。女子组在江中奋力前进时,镜头几个六十多岁的老奶奶也做着划舟的动作为他们加油,他们那紧张的神情好像是他们自己在比赛的样子,同时也有许多观看者一边拍手,一边呐喊着“加油”……顿时掀起了端午的高潮……
端午节虽然过去了,精彩激烈的龙舟赛也已经结束了。但端午的余潮仍在蔓延,人们仍陶醉在那激烈龙舟赛的情景中,想念那诱人的粽子。端午的浓郁风情仍散发在我们的`身边。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