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一范文网 >方案大全

奇妙的梦教案参考7篇

教案写好了能大大提升学生们对课堂的积极性,教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计划,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奇妙的梦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奇妙的梦教案参考7篇

奇妙的梦教案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品质。

2.学会本课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

3.看懂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三种奇妙的“眼睛”指的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处。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

【教学准备】

1.两架望远镜、两台显微镜、两个潜望镜。

2.幻灯片三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意

(一)“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出示小黑板

qímiào yǎn jīng

22.奇妙的“眼睛”(学生齐读)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个字,它指的就是眼睛,这个字是什么字?(目)。所以“眼睛”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字?

齐读“眼睛”,注意读准后鼻音“jīng”。

(二)小朋友,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眼睛”这个词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奇妙”的眼睛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用?为什么说是奇妙的“眼睛”?……)

过渡:(小朋友们这些问题提得很好,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一)初读课文。

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下面我们请三个小朋友开火车读课文。

要求:边听边用笔标出有几段。

正音:镜(jìng)生(shēng)后鼻音要读准。

细菌(jūn)读第一声,不读“jùn”。

(三)课文有几段话?

(四)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看图学词学句

(一)这篇课文很有趣,如果小朋友认真、仔细地读课文的话,就会发现课文的第一段话都有相同的地方。

现在请小朋友再把课文看一下,看一看每一段有几句话?(请三人回答)

师小结:三位小朋友都说对了,三段话里每一段都只有两句话,这是它们一个相同的地方。现在再请小朋友们看看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生回答,师板书。)

师:我们可以发现每一段话的第一句话都是讲的“什么是什么”,这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这三种镜小朋友们还不太熟悉。

我们先来认识它们。(出示实物,分别请小朋友说出它们的名称。)

(三)为什么称它们是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呢?

老师请小朋友分别来观察一下。因为课堂上时间有限,不能每个同学每种镜都看到,只能分组观察,然后说出你们的感受,看哪组小朋友观察得最仔细、最认真,说得最好。

(1、2两组用望远镜观察黑板上贴的一张写了字的纸,3、4两组用显微镜观察玻璃片上的细菌。大约3分钟后,请小朋友谈谈感受,并说说两种镜名称的由来。)

(四)为什么说望远镜是天文学家的“眼睛”呢?

(看图1,幻灯显示)你们看这张图,图上也画了一架_____,它的形状和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个同不同?(不同)。它是一架天文望远镜,它的本领比这个望远镜还要大。你们看,图上的这个阿姨正在干什么?(正在通过望远镜观察天空中的星星)星星在天空中离我们很远,有的星星我们的眼睛根本就看不到,但是只要有了它,我们不仅可以看清楚,还能看到星星在天空中的分布、运动等情况呢。你们说它的本领大不大呀?(真大)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写了望远镜的本领大?(指名读第二句,师板书:有了……可以……)

(五)“天文学家”指的是什么人?

小朋友们可能还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就是指那些专门研究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动等现象的专家。图上这个阿姨就是一个天文学家。她正通过望远镜看“遥远”的星星呢!通过看图和读课文,小朋友一定知道“遥远”是什么意思了吧?(指名说,〔很远,很远〕)

(六)看哪个小朋友能用自己的语气把“遥远”读出来,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一段。

(七)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为什么把望远镜叫做天文学家的“眼睛”吗?(指名答)

(八)出示幻灯,图2。

图上画的是一台______,和我们刚才看的这台是一样的吗?(一样)。图上这个阿姨是什么人?(医生)。医生也叫什么?(大夫)。医生是干什么的?(给人看病的)。图上的医生正在干什么?(正在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细菌”是一种很小的、人眼看不见的生物,可是显微镜却能把它显示出来,你们说它的作用大不大呀?(真大)。谁来读一读第二段,(指名读)。

为什么说显微镜是医生的“眼睛”呀?(生答,师板书:……有了……可以……)。“极小”是什么意思?谁知道?(很小,很小)

显微镜的本领这么大,谁能读出来?齐读第二段。

(九)小朋友们学得很认真。

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一个小朋友上来猜东西。(方法:让一个小朋友躲在讲台下,通过潜望镜猜桌面上摆的东西。猜对了,小朋友鼓掌。)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这三样东西摆在桌面上,而他躲在下面,眼睛并不能看到,怎么能说对呢?原来他是靠谁来帮忙的呀?(出示:潜望镜)。通过游戏,你们知道有了潜望镜可以怎样?(它可以帮助人们躲在下面看到上面的东西,潜就是躲起来的意思。)

刚才我们躲在下面利用潜望镜看桌面上的东西,现在请大家看这张图(出示幻灯图3)。图上画的是什么?潜水艇是什么呀?(能潜在水底航行的军舰)。你是怎么知道的`?图上的这艘潜水艇正躲在海底,你们看谁正在干什么?(海军战士正通过潜望镜监视海面。)

找一找课文中哪段话是写这张图的内容的,各自轻声读一读。这两句话中哪一句是写潜望镜的用处的?(指名读)(板书:有了……可以……)看图想一想“监视”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用潜望镜在水里注视海面上的敌人。)

躲在下面能看到上面的东西,你们说潜望镜的本领大不大呀?谁能把这段有感情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为什么说潜望镜是海军战士的眼睛,你们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

(十)说得真好,课文内容我们已经理解了,前面课题提出的问题,现在通过学习课文,大家明白了吗?好!我们再一起回顾一下,×××同学开始提的奇妙的“眼睛”指的是什么?(齐:指望远镜……)它们有什么用?(师引读:有了望远镜——生:可以看见……)……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眼睛”上要加双引号?我想,老师不说,你们也一定清楚了,谁来说说看?(因为这里的眼睛不是普通的眼睛,不是人们真的眼睛,而是指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所以要用双引号。)

望远镜、显微镜、潜望镜,它们的作用是人的眼睛所做不到的,所以称它们为:奇妙的“眼睛”(指课题,齐读)。这下,你们该知道“奇妙”是什么意思了吧?(神奇、巧妙)。

(十一)齐读全文。

(十二)小结。

课文每一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讲“什么是什么”,其实每一段的第二句话也有相同的地方呢。指板书:你们看,都是讲有了什么可以怎么样。谁会用它来说几句话。

(十三)练习用“有了……可以……”说话。

四、学习生字词

(一)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生字词,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jūn yī yǎn jīng miàndí jí

海军医生眼睛海面敌人极小

二类生词:

yáojūn jiān shì qiántǐng

天文学家遥远细菌监视潜水艇

(二)齐读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读生字词。

(二)开火车读生字卡。

(三)眼、睛这两个字,小朋友已经记住了,还有几个字要求小朋友会写,谁会记住它,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书写:医面

二、指导朗读

(一)指导小朋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师生问答。

师说上半句,生接下半句。反之。

三、回答课后练习1的问题

四、指导课后练习2的填空

填好后,读一读句子。

五、作业

(一)指导书写生字。

(二)扩词。

军()()()

医()()()

面()()()

极()()()

(三)写笔顺:

医面极

?《奇妙的“眼睛”》这课是一篇知识性的短文。旧教材中没有这一课。通常知识性的课文都比较枯燥无味,学生不太感兴趣。怎样才能把这样的课上得趣味盎然呢?我首先想到实物。一般小朋友家中都有普通望远镜,我请学生带来两个,再找自然老师借两台显微镜、两张菌片。至于潜望镜,我校六年级曾经做过简易的,借来一用。

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分组观察了望远镜和显微镜,并请他们谈谈感受。通过观察,学生有的说:“望远镜能够帮我们把离我们很远的东西看清楚。”有的说:“显微镜能够把极小的,人眼看不见的细菌显示出来。”……这样,学生既认识了实物,也知道了望远镜、显微镜的作用。再学习句子时,句子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有些词的意思,学生也能说出来,比如:极小,他们马上想到观察过的菌片,上面的细菌肉眼是看不见的。于是,就明白了“极小”是很小很小的,人眼看不见的意思。

潜望镜,我是让小朋友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的。通过做游戏,他们知道了潜望镜可以帮助人们躲在下面看到上面的东西;“潜”就是躲起来的意思。这样的形式既让孩子觉得生动有趣,又帮助他们认识了事物、理解了词句。

插图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图文并茂,一定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这课中的天文望远镜、潜水艇就是通过看图认识的。“遥远”这个词也是通过看图帮助理解的。

根据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我让孩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学词识字,同时也适当地渗透了一点段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看看课文有几段话,每段话有几句话,有哪些相同的地方。通过学习,找出了相同的地方:第一句话都是讲什么是什么,第二句话讲有了什么可以怎么样。然后又让学生用“有了……可以……”练习说话,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在课时安排上,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通过看图和观察实物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知道三种“奇妙”的“眼睛”指的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用处。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会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并指导书写和应用。指导朗读,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并当堂解决课后练习题。两节课就完成了本课的全部教学任务。〕

奇妙的梦教案篇2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从极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并分别从天空、大地两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世界的奇妙。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学习作者从不同的方面把事情写清楚。紧扣中年段的词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音乐的直观感受,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这些普通事物中的美。注重多样朗读,在读中感受奇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种“奇妙”写具体、写生动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图片、视频。

学生准备:观察大自然,发现奇妙的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和发现。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3.导入:只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一定会发现这世界的奇妙之处。(板书:奇妙的世界)

4.出示课件:配乐播放日出、日落、云、雾、雨等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5.小结过渡:奇妙的日出日落,有趣的云雾风雨,无不向我们彰显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英国的彼得·西摩去感受这个奇妙的世界吧。(把课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同时,利用图片与音乐相融合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周围世界的奇妙,发现这些美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圈画出来,多读两遍,想办法弄懂这些词语的意思。

2.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1)课件出示生字带有拼音的词语,指名读生字词,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chénɡ diāo huàn huī mánɡ jiàn xínɡ

呈现雕饰变幻光辉光芒刀剑模型

(2)去掉拼音,开火车读词语。

摘苹果游戏。(苹果树上出现生字:呈雕幻辉芒剑型)

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1)引导学生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词语的呢?

(2)生回答,师小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寻找近义词理解词义、做动作理解等。

(3)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学之间相互解答,教师重点点拨以下句子中出现的词语。

①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

“雕饰”可以采用拆分法来理解:“雕”是“雕刻”,“饰”是“装饰”,“雕饰”的意思为“雕刻并装饰”。

②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

“余晖”可采用结合图片法来理解:(出示夕阳图片,引导学生看图理解)指的是“傍晚的阳光”。

③我们领略秋风的劲吹——树枝颤动,树叶飘落。

“领略”可以通过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法来理解:“我们”从树枝颤动中,从树叶飘落中了解秋风强劲的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检查读、游戏读等方式掌握生字的读音,从而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采用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图片直观感受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2.指名读文,师生相机纠正字音。

3.指名回答,全班交流。(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作者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

4.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把它们画下来。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句1:“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句2:“是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

6.小结点拨:多么有趣的结构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概括写世界上的事物是奇妙的,而中间部分又巧妙地从“天空”“大地”两方面具体写这些奇妙之处,你能分别找到概括这两方面的句子吗?

7.学生找到句子后汇报,课件出示:

“你看天空的珍藏——”

“再看大地的珍藏——”

8.梳理结构,理清脉络。

全文正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条理清晰。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学习运用这样的结构,从几个方面把事情写清楚。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结构,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明确课文是从“天空”“大地”两方面来描写世界的奇妙的。引导学生找到划分课文结构的句子,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四、指导书写,巩固词语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请学生独立观察,分析书写要领。

呈幻诱润

2.说一说这些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教师对以下生字进行重点点拨。

幻:左边不是“纟”,右边是一笔,要与“幼”区分开。

润:“门”里面是“王”,不是“玉”。

3.教师示范“幻”“乘”的写法,学生跟着书空,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5.投影展示,师生之间互相评价。

6.出示词语,练习书写词语。

设计意图:从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到生生交流、教师点拨,逐步达到正确书写生字的目的。通过教师示范难字的书写,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要领,从而把生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天空、大地)

2.导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那奇妙的世界。学习作者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了美,并生动、形象地将这种美展现出来的写法。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再现课文词语,检测学生对生词的掌握情况;回顾课文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交代本节课任务,学习作者如何发现美、描写美。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品析天空之“奇妙”。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天空中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默读课文第2~8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些事物写生动、写具体的?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3.感悟奇妙的色彩。

(1)课件出示:开始,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①引导学生抓住“粉红色”“蔚蓝色”体会色彩变化之美。

②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③欣赏日出时天空变幻色彩的视频资料,请同学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当时的奇妙。

(2)课件出示:一天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

①配乐欣赏夕阳西下,天边晚霞变幻色彩的视频资料。

②请学生说一说画面带给自己的感受。

③指名朗读。

(3)播放太阳升起、落下时天空色彩变化的视频资料,在音乐中创设情境引读:清晨,太阳升起,美好的一天开始了,天空中出现了奇妙的现象——(课件出示:天空呈粉红色,慢慢地变成了蔚蓝色,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傍晚,一天结束了,你瞧,那落日的余晖——(课件出示: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

4.感悟奇妙的形态。

(1)课件出示:有时,云彩在蓝色的天空中飞行,如同经过雕饰一样,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2)引导学生想象: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形状的云彩?看着这些奇妙的情景,你又能想象到哪些奇妙的故事?

(3)配乐欣赏天空中形状各异的云彩。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5.感悟奇妙的雨。

(1)课件出示:当云彩变得又黑又重时,雨点就会噼噼啪啪地降落到大地上。

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

(2)引导学生抓住“又黑又重”“噼噼啪啪”“有趣的镜子”等词语体会下雨时云的颜色、雨点的声音、雨后小水洼的奇妙。

(3)出示乌云图片,播放雨点噼噼啪啪落下的声音。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4)引导学生回忆还听过哪些下雨的声音?(哗哗哗、噼里啪啦、淅沥淅沥)

(5)出示“水洼”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小水洼里还会映射着什么?(蓝天、白云、绿树……)

(6)指导朗读:雨天有趣的声音,晴天奇妙的映射,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请同学联系自己在生活实际中的观察感受,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

6.感悟奇妙的黑夜。

(1)课件出示: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2)过渡:白天的天空妙趣横生,夜晚的天空更是神秘莫测。自由读第8自然段,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种“奇妙”。

(3)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抓住“群星闪烁”“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来体会夜空之奇妙。

(4)引导学生想象:这闪烁的群星还像什么呢?(像千万只眨着的小眼睛,像无数颗发光的珍珠撒在空中。)

(5)出示黑夜中繁星点点的图片,齐读第8自然段。

7.小结:是呀!你看那天空,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晴天雨天,都是那样的奇妙。正如作者所说——(课件出示)“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二)品析大地之“奇妙”。

1.默读第9~16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比较奇妙的地方。

2.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3.小组内交流,结合自己找到的语句说一说哪些地方令自己感到奇妙。

4.作者在写大地的奇妙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季节变换的顺序)

5.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体会“春”的生长奇迹。

①课件出示重点句:“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

②引导学生抓住“生根”“发芽”“开花”来体会植物生长的奇迹。

(2)体会“夏”的色彩艳丽。

①指名读第11自然段,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②引导学生抓住“鲜红色”“深紫色”“浅黄色”来体会水果颜色的诱人。

③给上面的词语配上相应的水果图片,再指名赛读,比一比谁能读出水果颜色的丰富。

(3)体会“秋”的神奇。

①指名读第13~15自然段,交流作者眼中认为奇妙的地方。

②引导学生抓住“蝴蝶张开漂亮的翅膀在空中翩翩起舞”“鸟儿为了建造它们的房子,衔着泥土振翅飞翔”“树枝颤动,树叶飘落”来感受秋的神奇。

③同桌合作读。

(4)体会“冬”的有趣。

①结合相关语句,说一说作者觉得冬天奇妙的地方是什么。

②引导学生抓住“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来体会冬的有趣,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这种奇妙展现出来的。

(5)各小组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季节,轮读、齐读第9~16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天空”“大地”的奇妙之处,抓住重点语句,借助图片直观感受,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对内容的感悟、理解,体会作者抓住了事物的颜色、形状等主要特征,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比喻,按照一定顺序把“奇妙”写具体。

三、总结奇妙,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指名引读。

我们欣赏了奇妙的天空,我们领略了大地上四季的神奇,正如作者所说——(课件出示,引读)“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2.课件出示第17自然段,引读: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寻找,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各种形状的卵石,三桅小船的模型,颜色各异的羽毛。

3.学生补充、交流。

4.课件展示幼苗生长、蚕作茧、燕子造窝、火烧云、雾凇等极普通又蕴含美的图片。

5.过渡:这都是一些极普通的事物,但是它们却又那么奇妙。或是奇妙的形状,或是丰富的色彩,或是特殊的形成过程,总之——(课件出示,引读)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

6.总结:作者就是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了美,找到了奇妙。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多次朗读课文的中心句,突出“奇妙”的主题,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奇妙的、美的发现,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

五、书写指导,积累词句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指名认读,口头组词:芒冰剑普通模型

2.同桌交流书写生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教师引导学生区分:芒——茫,普——晋,型——形。

4.请学生说一说哪些字比较难写。有什么好方法把难写的字写好。

5.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书写指导。

6.学生独立练习,练习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把字写得端正、美观。鼓励学生摘抄优美词句,丰富积累。

奇妙的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发现声音的不同。

3.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与小朋友交流发出声音的方法。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寻找声音。

活动难点:发出声音的方法。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宽敞、平整的野外场地。经验准备: 有自然日出游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进行自然日出游,并交代任务,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今天的小任务就是去找一找哪里有声音。请小朋友仔细去听去寻找。

(二)到大然中去寻找声音。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1.教师带幼儿边走边听,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猜一猜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提问: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请你来学一学。

3.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的声音。

小结:大自然中有许多的声音,它们的声音都是不同的。

(三)请幼儿自由探索制造声音的方法,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究。

1.请幼儿想一想,怎样能发出声音。

提问:这么多奇妙的声音,你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也能发出声音?

2.请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工具,自己探索制造声音的方法。

3.将幼儿制造的声音对比,发现声音的不同。

小结:发出声音的方法有许多,利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帮助幼儿提升经验。

(四)游戏《声音变变变》,鼓励幼儿继续探究,发现声音变化的方法。

1. 请幼儿用小朋友介绍的方法再一次去制造声音。

2.试一试如何让声音变大、变小。

3. 分享交流自己的好办法。

(五)延伸: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声音,回去在表演区表演童话剧的时候就可以用到今天我们发现的好办法了,还可以制作乐器。

活动总结

1.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和兴趣需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喜欢探究。我们每次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自然日

活动的时候,孩子都有许多的发现个问题。所以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设计了这个活 动,通过幼儿在大自然中的探索与发现,幼儿的兴趣很浓。使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 索,更加的亲近大自然,喜欢探究活动。

2.活动形式和教育手段选择在大自然中学习,使幼儿更加的放松,有利于幼儿更加亲 近大自然。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

3.《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 鼓励幼儿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同伴,共同探究和交流。有利于更好的完成教育目标。

4.内容的选择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去。通过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的声音,并探究出发出声音的方法,更好的利用到游戏中,发挥活动真正的价值。

奇妙的梦教案篇4

导读: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㈠教材内容分析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让幼儿了解声音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其教育资源来源丰富,生活中的部分物品,我们都能使其发出声音,这样就能给幼儿一个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获得切身的体会。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区分乐音和噪音。

㈡幼儿情况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动听的声音更是能吸引孩子的关注,激起幼儿强烈的好奇习与求知欲,我们便可利用这个兴趣点,结合多种材料,让幼儿亲身体验、探索并发现声音的多样性,并区分乐音和噪音。

㈢活动目标

⒈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⒉引导幼儿探索使物体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⒊辨听一些常听到的声音,区分乐音和噪音。

㈣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⒈带录下不同声音以及乐音和噪音。

⒉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等。

⒊安静的标志。

㈤活动过程

首先以小猴子的谜语导入课题,目的是让幼儿说出耳朵的作用,可以听声音。

⒈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

⒉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

⒊让幼儿运用老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研究、探索。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⒋让幼儿知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刺耳、难听的声音叫噪音。

⒌放录音,幼儿听乐音和噪音。

⒍让幼儿了解噪音对我们是有危害的。说说怎样减少噪音。

⒎认识了安静的标志,并了解了安静标志的用途。

??活动延伸

幼儿动手制作安静标志。

奇妙的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 奇 妙 的 克 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奇妙的梦教案篇6

设计意图

种植这个话题是生活化的,同时与春天的季节特征相符合。现在幼儿对植物的认识在不断的提升,但在一次种植活动中,有幼儿发现菜的底部出现的黄色、干干的叶子,幼儿非常的好奇,活动结束后幼儿也在不停地讨论,问老师。因此本次活动以幼儿的兴趣的主,及时性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对植物的种植兴趣。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子老化的现象。

2、幼儿感受种植的辛苦,体验动手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子老化的现象。

难点: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种植活动。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袋子、剪刀、铲子;莴笋图片

2、场地准备:教室、种植地

活动过程

一、 出示图片,幼儿观察讨论,激发幼儿的兴趣。

t:你在图片上发现了什么?

t: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那想一想为什么莴笋的底部上的叶子是黄色的?

二、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于蔬菜的认识。

t:请小朋友想一想,蔬菜上的叶子变黄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谈谈自己认识的蔬菜。

t: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我们一起去种植地看看吧!

三、 幼儿进入种植地,观察自己种植的蔬菜。

t:棒菜底部有没有黄色的叶子?为什么有黄色的叶子?

t:韭菜上有黄色的叶子吗?为什么?

t:动手清理一下这些黄色叶子,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蔬菜上有黄色的叶子,原因一是天气变冷了;二是水分不足;三是营养不良,叶子老化。在种植地里,蔬菜先长出的叶子,在菜的生长过程中会渐渐的营养不良,出现老化现象,所以叶子变黄。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到家,通过询问、收集资料、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大自然中哪些植物有老化现象,入园后对小朋友讲一讲。

活动反思

本节种植课幼儿看到蔬菜上的叶子变黄就感到很难过,我出示了真实的变黄的蔬菜,首先问道,孩子们你们看到蔬菜上的叶子变黄了有着什么样的感受,这时候有幼儿说到:我感到很不开心,因为我觉得世界上的绿色又减少了,因此也抓住了机会教会幼儿学会环保,不浪费粮食。

奇妙的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竹备: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学习

(一)照相机

大家想了解关于照相机的什么知识呢?照相机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神秘的小盒子,里边到底有什么?照相机为什么能拍照?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排出全景和不是全景的照片?为什么照片中景物比实物小?有时拍出的照片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播放动画:快门与采光

播放动画:光圈与景深

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照相机的调光和景深与透镜的关系。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 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 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板书: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实像和虚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

凸透镜成实像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凸透镜成虚像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体育教案模板参考7篇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参考7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参考7篇

花和蛙中班教案参考7篇

大班教案蚕和蝉反思参考7篇

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案参考7篇

的梦初中作文优质7篇

梦过的梦作文7篇

在我的梦作文7篇

时代的梦作文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074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