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一范文网 >实习心得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8篇

只有将自己内心的想法认真记录,才能写出优秀的心得体会,如果不能认真记录心得体会,我们当下的感悟就很难得到抒发,下面是淘一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8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8篇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篇1

首先要道歉,读书笔记迟迟未动笔,一拖再拖。经常读到输出比输入更重要,对于不太擅长写作的我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嗯,无论写的好坏,写了就是进步。

?江城》,南瓜兄推荐的书籍,南瓜兄是个有文化的青年,他推荐的书一般错不了。看了几眼简介,立刻决定投入进去。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的纪实类作品,概括来讲,一个美国人两年中国生活的游记,但这不是普通的游记,何伟(作者的中文名)自称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

这个小地方就是涪陵,重庆的一个小城镇,96年尚不发达,确切说是比较贫困,何伟以志愿者的身份慢慢适应了涪陵生活并自得其乐,细腻的记录了他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他所描述的那时候的中国我们从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不管是环境还是自身。历史、政治、 信仰、文化、体制、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从何伟的眼中可以直击到其本质,全篇贯穿作者的自嘲,时而会让你笑出声,同时那些敏感的字眼与直言不讳又会让你觉得沉重及感慨。这些大家最司空见惯和熟视无睹的生活被何伟聚焦在我们眼前,观察入微,描绘细腻,着实让人佩服,感同身受的我们都应该有这样的好奇心去发现生活,总结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久了,我们经常会迷失其中,常常忘了去观察,哪怕是小区楼下的花花草草,何时开花何时结果。

何伟顺流而下至江城,在当时来看外国人显然是异物,经常被人围观,不适应;语言不通,不适应;汽笛声声、雾霾严重的环境,不适应;然后短短两年时间,何伟已完全融入这座江城,和外教学中文,教学生诗歌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和茶馆的老板及家人一起过春节,旅行时被人们友善的接待。不适应被取代,渐渐地爱上了这座城,他称之为家的感觉。他努力学习中文,和各色人等交流,独自去探索他可以看见、触摸的世界,他从彼得·海斯勒逐渐成为何伟,熟悉当地的文化、理解人们的思维逻辑,他已不是完全的局外人,他在观察者和参与者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篇2

“江城”指的是四川的涪陵,作者通过它教书和生活的经历以及在假期或外出的时候所看到的中国,做的笔记和调研。他关注着中国的农民、流动人口、和小创业者等一些群体,通过学生的日记、和自己的经历(即作者在中国游行的过程中接触的人和他所看到的事)来描写涪陵。文章中很多地方借用了小品文的形式来反应当地的景观以及那里的人们,及其他们的文化中所含有的复杂性。

江城这本书是以生活中的经历为题材来描写涪陵的,其中有一些地方作者采用了中美对比来看待中美在不同制度、不同经济模式下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不同。而我看来本书后对其中作者提到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做了解。

第一个就是作者认为中国的女孩大多优雅、清纯、善良,而西方的女孩则是开放的。并且在他看到他的学生写的日记关于对中国的描述是说到“他们在描述中国的时候,夹杂着冷静的准确和盲目的乐观,这让我觉得做一个中国人是何等美妙,又何等艰难。他还说到中国每一代人都有他们各自的悲欢,对年轻一代人来说,重要的是去理解而不是批评责备。作者提到了中国的政治和他来涪陵的时候学生、老师们对共产党的态度和立场,其中有了太多的不言而喻。

第二是学生们学习莎士比亚的戏剧很具有中国的特色,其中包含了政治的意味,或许还包含了中国的内敛。作者在涪陵生活事发生的几件事让人很感兴趣,一件是作者和同伴刚刚来中国时,时不时的要参加宴会和喝酒,而且还时不时的为他们买一些必需品,但是完全不采取他们的意见,而是直接做决定。以至于后来他由于喝酒问题而要帮助别人写一篇论文,这导致了作者慢慢的发现其实中国是一个礼俗化的社会。

二件是作者在参加篮球赛的时候,由于他是外国人参加,本应该是简单的比赛,却要冠上政治的色彩,牵扯到爱国主义色彩,所以裁判吹了黑哨。第三件是做着和同伴亚当学习汉语时的两位老师即廖老师和孔老师,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一种很冷淡的、应付差事的态度。但是在逐渐的学习中,当作者和廖老师学习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发生争执,作者会对中国的历史充满了更多的不解和迷惑。往往在后来作者真是会提及中国的_和大跃进,甚至还提到了毛泽东的问题,他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对于一些问题真是避重就轻。就比如在毛泽东和江青认识居住的地方只有毛泽东的照片而没有江青的。作者还提到了在_期间周恩来和邓小平对这件事的态度,作者发表了看法。其实在作者看来或许有我们所不了解的内幕吧,而在其中含有太多的中国政治所需求的成分。

而且在中国历史中尤其是毛泽东晚期所犯下的错误,在作者看来折现错误给当时的很多人造成了伤害,更甚至是造成多数人被批斗、被审查、被监闭,甚至是死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无论是在物资、人才、教育、还是在今后的发展中都形成了一种最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对中国人对毛泽东同志对新中国的贡献给予很大的肯定恰恰对他所犯的错误简而言之,给作者欲盖弥彰的感觉。第四件事是作者在他所教的学生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中国人是聪明的、严谨的,但是却让作者感觉到中国人很没有自我的思想,他认为他应该教的是拥有几十种不同的思想,而不是只有一种思想的集体。这就凸显出了中国人的思想在政治方面控制的很严谨的,并且政治色彩很浓重,尤其是关于党的问题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敏感的话题,无论哪个阶层都很少谈论这个问题。当作者问到别人关于中国选举的问题,怎么看是,很多人都谈到为了温饱问题,有多少人是真的关心这个问题的,比如言论自由、公平公正等一些问题来说,他首先要合法即满足党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之后,他才能成为合法的。第五件事是关于涪陵的文物保护的事,其中魏延峥在1996年接受的《纽约时报》中针对文物保护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中说到“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那么低,那里欣赏得来这些文物古迹,恐怕只有这些专家自己才会去参观这些博物馆”。这说明了中国的教育文化水平很低,这就会让人想起_时期的知青下乡和取消高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教育落后了至少十几年的光景。

这就是其中让我看到的几个问题和我对这些的看法,并且随着作者在中国的生活和了解,这也让作者越来越了解和适应中国的生活的模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了中国人的某些品行。就像鱼一样在适应新的环境之后就会如

鱼得水的在水中畅游了,作者在中国的经历让他对于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比别人有了深度和广度的了解。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篇3

这是一篇迟交的作业,师父在暑假就让我写了,可是一直俗务缠身,往往有所得时也没有什么时间写下来,今天正好有空,赶紧抽空码文。

?道德经》,一部著作,在短短五千言足以让世人细细品读一生。第一次看时我只是当成课外的读物一样看,一目三行,粗粗扫过,只觉得这篇韵文哲理诗在努力向我们阐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但具体是什么,根本不得而知。

第二次,结合很多资料去看,发现很多人用庄子的《天下篇》来概括其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其说大体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则,分无、有二面。道常无,无名无形,先于天地鬼神,而为天地万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万物,具无穷之用。道之理则贯穿于万有,表现为万有皆相对而存,极则必反,终必归,根本之规律。而有之用,常以无为本,“有生于无”。圣人体道之无,法道之自然无为,以之修身,当无欲而静,无心而虚,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还刀兵,离争斗,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使民虚心实腹,无知无欲,则无为而治。“反者道知动,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让谦下,挫锐解纷,和光同坐,以柔弱胜刚强。

它以大部分内容劝告人们要慈善俭朴、谦虚处下、忍让不争、公正无私、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教导人们要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先人后己、舍己为人;鼓励人们无为守静、顺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诫人们不要发动战争、不要干预自然;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积极地面对人生……

以上很多都是别人的思想,对《道德经》作出的简单概括。我曾经学过几年太极,结合太极拳的拳要思想,我开始选择性的开始读了第三次。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人把道叫做太极或无极,或太虚等等,所谓道生一即太极生两仪,如何生呢,便是动静,动为变,为有为,为正面的向上的东西,也就是所说的阳,而阴与之相对。这是一个常规的分法,历来君子都是积极用世,推动世界的发展,这是动的力量,而隐者便要无欲,无为,以至静,不过动列、静都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两种不同的方式罢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在不断征服自然,但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融于自然,归于自然,以自然养生。拳法要求我们中正安舒也是这个道理。顺应,顺应世间所有已经存在的事物,因势利导,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保持重心,借力打力,以达制敌的目的。

“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源。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一,一生二、生三”。天地万物的演变发展、变化越是伸展,就离“道”越远,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我们从“曰道”、“曰大”、“曰逝”、“曰远”、“曰返”来看,道似乎是在说明世界是一个顺进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说明天地万物由道而生,但最终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点——道。也就是说,道的运行规律是一个圆圈。

有与无、阴与阳的转化过程所形成的轨迹也是一个圆圈。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而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就又形成了一个有无虚盈转化的圆圈。太极图也是一个阴阳转化的圆圈,既然天地万物和道的关系是一个互相转化的圆圈,“道”的运动轨迹也是一个圆圈,那么按照“道”的运动轨迹的圆圈运动,就是万物“生生不息,永不穷殆”的最佳图式。

对于道德经的体悟我自身觉得还是太粗陋。写得也是如同流水账一般。短短数百字自然不足以把所有能感受到得都写下来,先写下这些,做交差之用吧!希望师父能指点一二……有不详尽之处,徒儿自当改正。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篇4

?老人与海》虽然故事简短却寓意深刻,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在第85天的时候发现了一条重量超过1500磅的大麻哈鱼,并开始了长达3天3夜的搏斗,大鱼才终于筋疲力尽浮上水面,被他杀死,。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一部英雄主义的交响曲。海明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故事描写的老人圣地亚哥是个倒霉的人,84天没捕到鱼,而别的渔夫都把他看做失败者。但这似乎预示着一场战斗的开始,果然,就在第85天,他真的发现了一条1500磅大马哈鱼,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是决心战斗到底。他对大鱼说:“我跟你奉陪到底!”,最后终获胜利。在老人辛辛苦苦抓到了鱼之后,考验却并没有结束。鱼因为又大又长,他只好将鱼绑在船的一边。回航时,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袭击。于是,他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丢了,他外用舵把来打。尽管结果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意志。上天似乎会怜惜过这样一位伟大的老人,他将厄运一次又一次降在老人身上,最终他的顽强意志却并没能得到好的结果,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为什么海明威不让老人最后获得胜利呢?这样不是更加能体现英雄的伟大、吗?老人的故事不仅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在现实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搏击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贵和尊严。遍顾所有的人生,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失败的原因可以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失败总是一个让你难以承受的打击。再出海,你就会有胜利的希望。我想,这种险恶的人生环境和这种坚韧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部作品越来越吸引人的原因。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故事中老人曾说:“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而文中的这句话也点明了文章的思想: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从这个方面看,这本书不是寓言,也不是童话,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胜利在这部小说里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老人敢于挑战极限,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不得不让我们敬佩,他所带给人类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老人与海》给予我很多人生启示。什么是失败,失败就是要跌倒了重新鼓起勇气爬起来,再一次跌倒再一次爬起,永远不要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不要失去了自己人生的梦想。什么是英雄,英雄就是敢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战胜自己,战胜挫折的人,他们有勇气完成自己也许失败了很多次的梦想,这才算得上是英雄。很喜欢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了解到海明威的生平也有诸多坎坷,经历了战争,经历了疾病和精神的折磨,其实他一次又一次地勇敢过了,可惜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他有自己的理由,但是他却违背了《老人与海》中对失败和英雄的阐述,这是一个遗憾。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对失败屈服,一旦屈服,那么所有梦想都不会实现,这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觉得人生就像老人出海捕鱼一样,会出现那样勇敢地去面对,即使没有成功,也不会因为没有努力而给人生留下遗憾,我们也会是生活的强者,我们的生命也会因为我们付出了努力而精彩。

读《老人与海》这本书,我感到我浑身增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无论是今后的教育道路有多少荆棘,多少挫折,我相信只有有老人那般不服输的品质,我一定会是生活的强者。《老人与海》是一本值得去仔细品味的一本书,就象高尔基的《海燕》,能让我们在暴风雨来临前获得勇气,获取力量。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篇5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篇6

在孩提时代的我就曾经接触过圣人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可以轻而易举猜到当时懵懂孩童的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对老子以及《道德经》的初步认识还得追溯到我爷爷跟我讲的故事。爷爷跟我讲了很多的古代传说,其中就有关于圣人老子的传说——相传老子一夜间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而去,成为神话传说中的太上老君。小时候听着这些传说比较神秘、玄奥的东西,都是和老子相关的,但是老子是谁,什么是老子的学说,他所著作的《道德经》讲述的是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那时根本看不懂。

读懂一本书,首先读懂一个人。这是我阅读书籍的座右铭,若光看一本书所讲的内容,而不去深入了解作者为何做此书的种种原因,那就与作者做此书献于世的真正目的了。我不乏有些人著书纯粹是为了赚取稿费或者立名,那样的人不配叫作者,只能勉强称为写作工作者罢了。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造英雄,时代也会造就文化精神上的佼佼者。

如今很多人称《论语》为做官必学,《道德经》为做人必学,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说法那样的片面。一本《道德经》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为人等多方面的内容。换一种比较概括的话说可算为一本百科全书,但是《道德经》真正的分类还得算为哲学著作。

老子道家的学术充满着辩证法,从探讨宇宙天地、自然规律的变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为本,直接从关注明民生,关注社会弱者,弱势群体出发,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对社会人事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德经》揭示宇宙万物、自然天地、社会与人等及其运动规律,因而是一个博大的哲学思想体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运动一般规律的哲学概念,对中国文化以及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黑格尔曾经感慨: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

在老子《道德经》诸多哲学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处世这方面知识。下面简单的叙述一番。

修身为本的主张在《道德经》中有诸多名句:“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细细体味一下老子对人生修养和处世的见解,我觉得他的很多话语,句句启迪心灵,不时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复醒,感到好像在痛饮千年陈酿,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处世,是一个古老却又常新的话题,每每与人细谈老子哲学时谈到修身处世这话题时,心中总会荡漾起新的体会新的感受。在立身处世这个主张中有一个极为经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取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弱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充满相反想成、对立转化的辩证法的命题,带有普遍真理性的意义。刚刚提到老子以水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没有东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胜过强大的,柔弱的胜过坚硬的,天下谁都知道。可谓水滴石穿,柔软的水能够把坚强的石头穿透。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是自然界的一条法则。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这一表面肤浅的认识而言,柔胜刚,弱胜强,无疑是认识论上的一个飞跃和深化的实例。这句话告诉我们,新生的、弱小的、暂时处在劣势的事物,最终是要战胜旧的、暂时貌似很强大的事物的强有力的论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句话是中大家最熟悉的当属“上善若水”了,老子提倡应该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即守柔。为什么呢?因为世界上最柔弱的是水,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推及到人,若人能够做到“上善若水”,所赋予的精神和意义,那么他的心胸会像水那样曾经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真诚,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这样德行高尚的君子,你说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效仿的人呢?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篇7

我拜读了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我觉得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读完后回味悠长,感慨颇深。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是李开复先生结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事业成功的经验所撰写出来的,在书中李开复先生不仅提出了“成功同心圆”的理论,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当书到手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读这本书。读完后不禁觉得神清气爽,以前也曾读过一些书,读后似乎感觉都是一些空话,仅仅留给我一些无谓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看了这本书后,感觉与众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需要我们每个人进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时候,大家都在审评对方,研究对手,却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实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自己、重新审视自己的心门。他告诉人们:做人不是只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时的自省却能让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简单的树立理想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没有理想的人却一定无所适从;做人一定要有广阔的胸怀,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气度;做人要有勇气,真正敢于追逐自己梦想的人才能让更多的机会停留在自己身边……他不仅提出了浅显易懂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述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走向成功之路。

李开复先生作为少数几位在大洋两岸都取得过杰出成就的华人科学家之一,他提出的“成功同心圆”理论,就是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辅以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六种重要的人生态度作为同心圆的第二层,再以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六种行为方式构成同心圆的最外面的一层。

确实,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而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价值观不正确,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都会像南辕北辙的赶车人那样离成功越来越远。有了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只有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每个人才有可能真正做最好的自己,真正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同时,李开复先生还提到成功的几个要素: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其实就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修为的表现。“有容德乃大,无求品自高”,我们应当宽容地对待所有人和所有事。努力做事,诚恳待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助人为乐,让自己的胸怀更加宽广,快乐的工作,开心的生活,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真诚的心,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或许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现在看了李老师的“成功”学后,体会到: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与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不是每个登山者都能到达顶峰,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努力,放弃奋斗。人生苦短,我们何不敞开胸怀去面对一切,享受快乐的人生呢!做最好的自己并不是做最完美的自己。但只要选择做真正的自己,坚守自己的信念,选择坚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即为成功。

相信自己,作最好的自己。

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篇8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平民阶层立场的思想家。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汉民族三大哲学体系。但墨家代表平民的社会立场内在地决定了其思想学说与封建统治阶级的需求之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加上墨家的“非儒”观点,在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墨家不断遭到打压,逐渐失去了存身的现实基础。《墨子》作为阐述墨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虽然有幸流传了下来,但原七十一篇只剩五十三篇。

现存的《墨子》一书,虽有十八篇亡佚,但内容依然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逻辑学、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光学、力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一般将其内容分为思想类、科学类、军事类三大类别。在墨家思想类作品中,很多人对《兼爱》、《非攻》等有所耳闻,一说到墨子,也就想到了其“兼爱”、“非攻”的主张。但我独爱《非命》。

?非命》分上、中、下三篇。所谓非命,即否定宿命论,不相信命运早已注定。三篇逻辑脉络基本一致,只是侧重点略有不同。综合来说,墨子认为,“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因为“执有命者以杂于民间者众”。宿命论的人说:“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命寿则寿,命夭则夭;命……虽强劲,何益哉?”,宿命论者对上游说王公大人,对下阻挠百姓从事生产。所以“执有命者不仁”。对于宿命论,“不可不明辨”。但怎么证明宿命论是错的呢?墨子认为,说话做事“必立仪”、“不可而不先立义法”。而这个“仪”或“义法”具体来说就是“三表”或“三法”:本(考)之、原之、用之者。本(考)之,就是考察古代圣王的事迹;原之,就是追寻百姓的耳目见闻;用之,就是将这种观点运用到处理政务上去,观察它是否符合百姓的利益。墨子从本(考)、原、用这三个方面否定了宿命的存在,并主张依靠人的努力实现国富民强。

?非命》上、中、下都有“天鬼”、“上帝”等表述,貌似与墨子的“非命”思想相互矛盾,在整个墨学体系当中,也显得有些不协调。但我认为,这不是墨家学说的历史局限性,更不能因此认为墨家学说是唯心主义。我认为这是墨家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的一种历史现实性表现。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为宣传自身学说以取得明显成效而采用的一种借力打力的手段,是一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恰恰体现了墨家的“显学”特质。

我独爱《非命》不仅因为其朴素唯物主义的客观性,更因为它所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的.工作有系统化的指导和帮助。《非命》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概括为:“非命”的世界观和“三表(法)”的方法论。“非命”让我相信个人命运不是上天安排的,国家兴亡也不是早已注定的,国富民强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贱;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那如何努力才能实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富裕与强大呢?“必立仪(义法)”,“岀政施教,赏善罚暴”,出台并实施能够惩恶扬善,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公开、公平、公正的政策。那怎么制定这些政策呢?“有三表(法)”:一是“本(考)之”,研究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关问题的发展路径,以及以往国内出台相关政策和开展相关工作的背景和目的,分析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并推测此类工作以后的发展趋势和路径。二是“原之”,对有关问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调查和分析问题出现的根源和逻辑路径。调研对象不仅要包括政策所服务或约束的对象,还应该包括政策的执行者,也就是说调研对象要能代表政策涉及的所有群体。同时,对单位或个人提出的问题或建议不能简单吸取,要根据“法制化”、“市场化”的基本原则,全面地、发展地看待所有调研对象提出的问题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察百姓耳目之实”。三是“用之”。“用之”,简单一点的做法是试点。但是对于国内这个统一大市场来说,很多试点工作会有政策洼地或者“寄生”效应,不仅难以真实反映政策全面开展的影响,甚至会产生一种难以逆转的不公平现象。所以,最普遍的“用之”,应该是以“本(考)之”、“原之”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的根源和发展演化路径为基础,判断和分析假设我们“用之”之后,对群众利益的影响以及政策的综合效用。这就是我从《墨子》中学到的指导我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个人入党申请书1500字范文8篇

2023学党课心得体会1500字6篇

中党课心得体会1500字6篇

署假心得体会1500字7篇

2023学党课心得体会1500字模板7篇

2023学党课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6篇

鄂豫皖心得体会1500字6篇

署假心得体会1500字精选6篇

署假心得体会1500字通用7篇

医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文1500字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432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