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编写教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组织的重要环节,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雨来了诗歌教案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
雨来了诗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真的不遂人愿。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今天我们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小诗,看看他是怎样面对人生的。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教师组织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只要大体了解一下,有助于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亚历山大·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不仅是“俄罗斯文学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他一生热衷于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沙俄统治者极端的不满,曾两度被流放,最终死于沙皇政府的阴谋之下。这首诗歌就是写于流放期间。
三、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反复阅读这首诗,独立思考,仔细品味、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可采用课堂发言的形式,互相补充指正,作出解答,并说明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明确: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问题探究
这首诗歌虽文字不多,但却有不少问题值得探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能立即解决的立即解决,解决不了的,采用四人小组讨论形式答疑解难。
问题(教师备案):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4、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
1、必须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这首诗没有什么具体形象,只是以劝告的口吻明确地说明道理。一般诗歌的艺术形象都比较生动鲜明,而将主题含蓄地暗示给读者。
五、朗读背诵
雨来了诗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2、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学生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延伸作业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雨来了诗歌教案篇3
课题名称:
家
活动过程:
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掌握儿歌的结构特点。什么是什么的家。
2、鼓励幼儿根据儿歌提供的线索,尝试初步创编儿歌的兴趣。
准备:
1、背景图
2、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每人一个
3、天空、树林、草地、河水、幼儿园
过程:
引入主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新朋友,
2、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
3、对了你们说对了,
4、现在就让们这些好朋友起一做个游戏吧。
5、你们玩完乐也累了,
6、现在听音乐找到自己的家。
教儿歌
7、你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家,
8、现在们帮助他们也找到自己的家好吗?
9、教师提问?
蓝蓝的天空是谁的家?
茂密的树林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朵是谁的家?
美丽的幼儿园是谁的家?
10、幼儿看图分组说
11、幼儿看图连贯的集体说
(三)、让幼儿充分想象,创编儿歌
1、你们都吧好朋友送回家了,请你们在动脑筋想一想,蓝蓝的天空还是谁的家 茂密的树林还是谁的家?
绿绿的草地还是谁的家?
清清的`河水还是谁的家?
红红的花朵还是谁的家?
美丽的幼儿园还是谁的家?
2、明天们一起把大家想的聚在一起说给小朋友听,们一起再来做个游戏吧。
雨来了诗歌教案篇4
设计思路:
?春天在哪里》这首诗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的,但这首诗歌格式整齐,讲究压韵,读来朗朗上口,颇含诗意。春天在那里?以这个问题引头的诗歌,展开了广阔的画面,也给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余地。诗歌以明快的节奏,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格调,与春天的景色融合一体,给幼儿以美好的向上的精神启迪。在教学中老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物质准备,让幼儿在看、听、闻、摸等亲身体验中感受春天,描述春天。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先感知,再创作;先集体学习,再分组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共同学习”。
教育目标:
1、学习诗歌《春天在那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觉春天,学习仿编诗《春天在哪里》,体验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春天图片一幅、诗歌格式图一幅。《春天在哪里》歌曲磁带及伴奏带。
2、录音机、磁带(录有青蛙、春雨、溪水、蜜蜂、鸽子、鸟叫、小鸡、小鸭等声音)
3、蝌蚪、小鱼、蚕、青蛙、迎春花、桃花、发芽的各种植物等。
教育过程:
一、欣赏诗歌《春天在哪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放《春天在哪里》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老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2、出示挂图,第二遍朗诵诗歌。讨论:诗歌里每一段的头一句是什么?为什么说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诗歌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3、带领幼儿将诗歌念一遍。
二、听录音仿编诗歌。
1、出示诗歌格式图,朗诵诗歌。
2、听录音,感受春天,学习仿编诗歌。
⑴幼儿听录音,说说自己找到了什么。
⑵根据幼儿叙述的内容与幼儿边讨论边定下这段诗的内容。
⑶与幼儿一起朗诵仿编地诗歌。
⑷讨论:除了可以听到春天,还可以怎样知道春天来了?
三、幼儿分组感觉春天,仿编诗歌。
1、将幼儿分组:一组用眼睛看春天;一组用鼻子闻春天;一组用手摸春天;一组用耳朵听春天。
2、各组幼儿讨论仿编诗歌。
3、各组选一至几名幼儿朗诵仿编的诗歌,其他组幼儿学习。
四、放伴奏带,幼儿表演自己仿编的诗歌。老师用赞赏的态度来激发幼儿的自豪感,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教学提示:《春天在哪里》这首诗内容难度不大,欣赏诗歌的重点可放在诗的形式特点上。仿编诗歌时,为了帮助幼儿把握诗歌的结构,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注意这首诗的格式图,仿照格式改变内容。贴在黑板上的格式图可为这样: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春天在……教师应注意在仿编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将个人的诗歌仿编内容纳入一定格式,强调某一种感觉所获得的内容。但不过分强调字数完全统一。
雨来了诗歌教案篇5
一、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学习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朗读诗歌。
2.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表现诗歌美好的意境。
二、活动准备
1.布娃娃和摇篮各一个。
2.音乐磁带(摇篮曲)、录音机
3.图片:蓝天、星星、大海、小鱼、花园。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理解诗歌优美的意境。
2.活动难点:根据诗歌的结构进行仿编。
3.指导要点:通过创设情境、配乐欣赏、轻柔的声音朗读、讨论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和结构,感受诗歌的意境并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仿编。
四、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
(1)播放《摇篮曲》,感受曲子优美、宁静、温馨的意境。
(2)让幼儿说说:听了这首乐曲,你想做什么?
(3)出示小摇篮,并请一位幼儿上来摇摇篮。鼓励其他幼儿用自己的手臂当摇篮,随音乐摇娃娃睡觉。
小结:小床是摇篮,摇着布娃娃,小床轻轻推,布娃娃睡着了。
2.初步感知诗歌
(1)朗读诗歌,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篮里有哪些小宝宝?(老师用轻柔的声音进行朗读示范)
(2)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一边出示相应的图片,一边朗读。(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朗读)
3.进一步感知、理解诗歌内容提问:
(1)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
(2)为什么说(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完整地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幼儿用舒缓、轻柔、优美的语气语调,表达宁静、抒情的情怀。)
4.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1)仿编诗歌第一段在蓝天这个摇篮里。除了摇着星宝宝,还摇着谁呢?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带领幼儿根据诗歌原有的结构仿编。
例如:蓝天是摇篮,摇着月亮宝宝,白云轻轻飘,月亮宝宝睡着了。以同样的方式方法引导幼儿仿编诗歌第二、三段内容。
(2)教师带领幼儿完整的朗读一遍仿编的诗歌。
5.配乐朗读诗歌《摇篮》
再次播放《摇篮曲》音乐,引导幼儿一起随着音乐用轻柔的声音完整地朗读诗歌原文和仿编的诗歌。
五、评价要素是否理解摇篮的含义,感知、理解理解诗歌的意境。能否根据诗歌结构进行仿编。
六、活动建议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继续仿编诗歌,可以扩展幼儿的想象,除了诗歌里说的摇篮,还有什么事物可以当做摇篮?
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大班诗歌教案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