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更系统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人物性格,通过观后感,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电影中的角色发展和变化,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1
影片开头告诉我,这不是一段发生在和平地区的温暖的故事,而是讲述了一个穷孩子残酷的成长历程。镜头从难民营转向法庭,这个12岁的男孩,赞恩,竟倔强而坚定地说道:“我要起诉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吃惊之余,我疑惑地想:他的父母做错了什么?
赞恩真的很穷,他没有身份,不能上学,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甚至还要做繁重的工作,养家糊口。然而,把他带到世上的父母,却从未却从未真心给予孩子爱,肆意指挥他、打骂他。我相信赞恩心里还存留着孩子最美的品质:善良、勇敢、执着、细腻。他离家出走后,竟然竭心尽力地照顾一个吃奶的婴儿。但是,萨哈被父母亲手送上死路的那一刻,他提起了刀,带着满腔的怨恨,对着肮脏的社会砍了一刀。
回到法庭,赞恩真切地说:“希望他们别生了!”然而,他们的父母仍标榜着自己是爱孩子的,难道爱孩子就是把他生出来然后用来赚钱吗?难道爱孩子就是自己没房子住时,把11岁的女儿卖给房东吗?他们一个又一个地生,却一次又一次地用自私而怯弱的“爱”残忍地断送了孩子美好的童年。如此不负责任的大人,又有什么资格为人父母呢?
我怀着气愤,又想到了自己。
我生活在中国——一个自强、上进的大国。在这个和平的地区,人们都朝着美好的方向不断努力。在这里,“贫困”的字眼在逐渐消退,人人都能享有合法权益,脚下的土地也更加绿意盎然。我也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恩爱、上进,更是深爱着我和妹妹。我还生活在一个有爱的学校,老师们寓教于乐,关爱学生;同学们虚心求教,团结友爱,尽情享受知识的馈赠。
在认识赞恩之前,我不知道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竟有一个角落布满着灰色的沉郁。赞思用他小小的身体撞击了我的灵魂,感动之余,我还告诉自己——珍惜拥有。
当赞恩在思索何以为家时,我已经在家的温暖中成长为一个提笔写作的少年,我是幸运的,我是富有的,我需要做的是收集财富,然后投资——关于爱,它是不会亏本的!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2
命运挫折,却总有人顽强拼搏;道路崎岖,却总有人勇往直前。
?何以为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十二岁男孩赞恩的故事,在苦难的逼迫和现实的压迫下,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一次次的希望,无数次的破灭,但在不懈努力下,起诉亲生父母,夺回尊严。电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刚开始,直接就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理由是:“因为他们生下了我。”触动人心。
家,是幸福的港湾,可赞恩的家,却是无尽的沦丧,对他来说,这儿已不再是家,带给他的只有折磨与痛苦。我想:他的父母竟然如此愚昧,而赞恩却如此可怜,他的地位与遭遇甚至不如别人家的狗!为什么?
当赞恩离家出走,遇见哈瑞与她的儿子尤纳斯,并在哈瑞被捕后,仍旧不离不弃照顾尤纳斯时,是一颗顽强的心,是一片温暖的情支撑着他。在辱骂、暴力和屈辱下的赞恩,在破败不堪社会下的他,仍旧心存善念,这样的意志该是怎样的顽强?
法庭之上,赞恩带给观众的是无尽的心灵打击和感动。因为生了他,所以起诉父母。这不负责任的生育无异于一场谋杀!但深不见底的幽暗,不透明的体制,该向谁来追讨罪恶呢?这些罪恶何以得到延伸,且代代相传?居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无力生育和教育又为何要生?这是对道德的质疑,对人性的谴责!
影片最后,赞恩笑了,唯一的笑容,是直击心灵的震撼。他的笑是因为他拍的是身份证,而不是死亡证。他摆脱了一切的排挤,他有了自己的身份,他不再是一堆腐烂的肉。他的尊严,宛如他的笑一般绽放。这笑,就像是行走在荒漠,听见驼铃声的笑……
生而不养,断指可报;生而养之,断头可报;不生而养,无以为报。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愿每一个社会的走狗,都会被世人谴责唾弃。在命运的安排下,我们似乎都是蝼蚁,但不屈服于命运而努力奋斗的,将会是命运的主宰者。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何处是家?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变得堕落?又是什么让这些天使展翅高飞了?乱象不灭,何以为家?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3
看过《何以为家》,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唯有悲伤足以治愈悲伤。
本片根据主人公真实经历改编。在我看来,是一部文艺现实片。以一个大概12岁的小男生赞恩(主人公)为主线,讲述一个有父母生,但没有父母养的一段悲剧。
本片没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悲伤的故事。反而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错觉。虽然全篇都是悲伤的镜头,但给人的不止是悲伤,还有更多的是感恩。至于具体感受,还是因人而异。
小男孩12岁,已经开始忙于生计,还要照顾弟弟妹妹,在这些事件里,他从未笑过,他有些叛逆,但依然做着这些事。小男孩为了保护自己最爱的妹妹,和家人抗争,最后激愤离家。那个争执的长镜头里,我看到了两种人的缩影,他们坚硬的碰撞,却无力改变。纵想整个影片,任何一方的理由,你都能找到一定人性的点。他们只是力量微薄,无力反抗。然后愚昧的一代代的传承,也因此,让小男孩11岁的妹妹死于孕期大出血。
在法庭上,那个商人说,我的岳母也是这个年纪出嫁生孩子,他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当时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语的情感,当镜头切给男孩母亲时,她双眼含泪,眼神低垂,我发现这不是这个女人的错,她只是一个缩影,一个社会的缩影。当你发觉,整件事情,它是一种无形的“传承”时,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就已经让人无比动容了。
这个12岁的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想要逃离这种生活,他经历了种种事件,努力生存,他能自己想办法挣钱,也能拿起石头砸门,还能和父母反抗斗争,同时也能用锅打节奏,唱歌哄埃塞俄比亚女人的孩子,并且不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放弃那个因为妈妈被抓而留下来的小孩。他用镜子的反射看别人家的动画,他好几次看着校车上的孩子,投去一种渴望。影片的很多细节,都看得出他灵活,聪明,大胆,善良,最重要的是即使生活这样不堪,他依然对未来报有希望。所以因为人物的特性,让现实的残酷突出的额外明显。他的年纪本该享有教育的权力的,生活如此沉重的负担,不该他来承受。
电影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画面,我不想再冗长的一一说明,在故事结束时,我只是觉得有些伤心和难过,以及有一些让人深思的东西。但当我看完第一个彩蛋时,知道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事件都是这个主演的小男孩亲身经历过的,我的眼泪就无法忍住了,这个时候的感受,加上刚刚经历过影片中发生的一切,只要再稍微回想一下,你的难受就像达到一个顶点。但是让我情绪崩溃甚至出现抽泣时,却是因为看到第二个彩蛋,因为小男孩在现实中,已经有了自己的身份,就是海报中那个笑脸的照片,并且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情绪的失控,只是因为找到了一种安慰,就像是熬过苦痛后看到曙光,人们很容易喜极而泣,难以自抑。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4
故事是以回忆性手法讲述的,情节很紧凑,一步步的剥开,露出事情的真相,那悲惨的身世,与他那不屈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从小的经历让他内心变得坚强,以至于后来发生的事都没有令这个小男子汉流泪。
虽然日子过得穷苦,但是也乐得苦中作乐,就如用镜子看动画片那片段,加上自己的配音,活脱脱一部重制版的动画,逗的娃娃不亦乐乎。一些小聪明也看得出他小时候经历了多少事情,才成长的如同大人一般睿智,或许是狡猾。
我喜欢赞恩,喜欢他的担当、坚毅和顽强。年仅12岁的他是个好哥哥,无时无刻都在努力保护自己的妹妹,我有个姐姐,大体能感受到那样一种兄妹情;年仅12岁的他是个男孩,更是个未成年男人,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没轻易向命运低头。即使一个人带着约纳斯也没有轻易抛下约纳斯。
观影结束以后,我回想起自己12岁的时光。12岁的时候,我在为可以合法的骑自行车上学而沾沾自喜;12岁的时候我心里基本只有自己;12岁的时候我心中还有很多纯粹的梦。
故事的结局相对完美,直到最后,赞恩在警察局拍自己的证件照,当镜头定格在了他的笑容时,我泪水止不住的流。
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现实中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活生生的例子,或许对他们无法直接施以援手。希望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比他们不知道优越多少,愿我们好好工作或创业,来回馈亲人跟朋友的爱。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5
这个世界是苦的,许多人连童年都不能例外。
?何以为家》,又名:迦百农。
?何以为家》中,孩子发起了对父母的控告,不照顾孩子的人,没有资格成为父母!是啊,从孩子的角度而言,百分之百正确,但有能力,有闲暇照顾孩子的父母,又有多少呢?
20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年减少200万人,但新生人口中,二胎人数占比近一半,若是不算二胎,新生儿只有760万左右。和20年全面开放二胎之前的情况对比下看看,从20年到20年之间,新生人口每年都有1600万左右。不算二胎的新生人口,其实已经断崖式的下跌了。
各种人口专家,社会专家给出了诸多的专业解释,但我却以为,这部《何以为家》的电影,其实便是很好的答案!
电影《何以为家》中,赞恩的生活及其的艰难,不但是要参与到父母的制毒工作,自己还需要搬运比自己还高还大的煤气罐,更别说读书学习知识了。而他想要保护的妹妹,因为早早被父母“出嫁”而不幸去世,更早就了他的悲剧选择。他的童年生活之中,没有能从父母处得到一丝丝的爱。
看电影的我,很自然的想到了现实生活中,我们这些中下阶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生活情况比赞恩又好得了多少,他们的一生,其实都会被人踩在脚下。记得一个高考状元的话,揭露了很多专家不会向我们揭露的真相。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你以为你也能通过努力,成为这些“中产家庭”的一员吗,你太天真了!北京的所谓中产家庭,其级别至少需要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企业高管,著名医院的主刀大夫,家里的代步车以奔驰、奥迪和路虎居多,而且绝对不止两三辆,至于房产,更是我们无法想象。他们这样级别的孩子上的都是清华附中或者是人大附小,或者各种国际学校,节假日、寒暑假,都是计划着环游世界的旅行计划。
马球,高尔夫,音乐会,芭蕾舞,钢琴,小提琴,如此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擅长,他们可以学习这些来陶冶情操,因为他们考入世界名校的要求,根本不需要日夜苦读。他们要学习的,是如何生活,如何保持自己继承的财富与权力。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应试教育体系中,高喊着“高考改变人生”这样空洞的口号,日夜苦读,累垮了身体,加厚了眼镜片,最后,学到的是如何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生存,仅仅只是活着。
电影里的最后,在法庭上,赞恩的父母很无奈,因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原生环境中长大的啊,他们甚至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可以忍受,孩子就不能忍受呢?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是活着,而后才会考虑如何照顾孩子,但是他们仅仅是活着都很勉强了,何况是照顾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冤枉,无奈。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似乎真的没有那么罪不可赦。
想想现在的中国,有多少的周末父母,有多少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老家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父母愿意和孩子分开吗?看着每一次和孩子分开时候,孩子的哭闹,哪有父母不心痛的呢?网络上,有多少留守儿童期盼着父母,多少孩子因为父母离开而悲痛欲绝。
记得一张照片,是孩子拉着父母不松手,不让父母离开,父母和爷爷奶奶没有办法了,就哄孩子说,你要和爸爸妈妈一起走,那你总需要准备衣服和鞋子吧,孩子信以为真,匆匆忙忙地把自己的东西都准备好了,甚至都准备好了如何不成为父母的负担,但他匆匆忙忙的准备的这几分钟,一松手,一转身,父母已经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路,留下他一个人,在家里号啕大哭!这种场面,在多少家庭上演过,没有统计,但我知道,很多!
我个人很幸运,住所和父母相隔不远,一碗汤的距离,下班之后先去父母那边,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我和妻子都是普通的上班族,一岁的孩子,只能交给父母养,但我们不能待久了,第二天还要上班的情况下,我们和孩子玩闹一阵子后,必须回家做准备,必须养精蓄锐,于是,父母会想方设法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有时候可以糊弄过,有时候,走到了楼下,却听到了孩子伤心的哭声。
是我们不想陪伴孩子,给与孩子关心和爱吗?不是啊!这世界,有一个词叫“身不由己”。这世界,真的很多时候,不遂人意。我们比电影中父母要幸运,我们至少能为孩子争取到可以获得知识,健康成长的环境,但我们能争取到的,似乎只能是这些了。
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等我事业有成了,等我可以有陪伴孩子的时间了,我再考虑要孩子,因为不是我们想选择生而不养,而是欲养而不得啊!而我们经常看到出生率下降的报道,最根本的原因,在我看来,也在这里吧。
“爸爸妈妈,你能多陪我一会儿吗?”面对孩子满怀期望的眼神,若是你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你必须说“不能!”因为你还得为了孩子去拼搏,去奋斗!
生活艰难,但我们必须披荆斩棘!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难养儿啊!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6
和影片名一样,何以为家,对主人公赞恩来说,普天之大,似乎都没有他的容身之处。父母在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收留他的拉希尔,莫名地消失,只留下个他无力抚养的小婴儿;想去的其他国家,也因为自己的黑户无法成功。到影片的最后,赞恩呆着的少年监狱仿佛是全片中居住环境最好的地方,有衣穿有床睡,还有电视可以看。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一个12岁的孩子应该呆着的地方。
赞恩作为一个哥哥,已经用尽自己的力量,我总是叹息,他针对已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干着不符合自己年龄的活,拉着比自己还高的货车走街串巷,同时也真心照顾着自己的妹妹。当同样年幼的妹妹萨哈要被父母像卖掉一样地嫁给房东的儿子时,赞恩拼命阻止,却因为自己的力量太过渺小,最终也没让妹妹逃脱这一命运。当看到赞恩在楼梯上和父母争斗时,我们甚至会感觉有点恍惚,觉得两者的角色是不是颠倒了过来,一个孩子都懂的道理,父母却不这么做,悲哀,痛心,却又无能为力。
在拉希尔莫名失踪后,赞恩并没有随意抛下本不应该由他担负责任的约纳斯。两个都没有生存能力的孩子,却一起坚持了那么久,赞恩自己的生存都几乎难以为继,但他却不轻易放弃,抱着约纳斯寻找各种可以赚钱的方法,甚至在梦想着能出国换个身份时,也没把约纳斯漏下。
听着他找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来说这个小婴儿是自己弟弟时,让人既好笑又感动,其中流露出的真心,正是打动人的根本。
赞恩和父母最终对簿公堂,这一情形看起来令人震惊,但了解前应后果后,却在心里只留下沉重。用我们的眼光看,赞恩的父母必定是不合格的,但是纵观整个国家,这种情况又岂在少数,大量的孩子受不到教育,女孩小小年纪就被要求嫁人,少年监狱里面满满当当,一切发生在赞恩身上的事,其实也就是发生在其他家庭,其他孩子身上的事。而最让人痛心的,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故事来源于赞恩小演员的真实经历,他本人就是叙利亚逃到黎巴嫩的难民,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和他的家人以后可以在瑞典生活,但并不是每个难民小朋友都有如此的好运,那些经历类似的人,又该何去何从。
电影最后,赞恩终拥有了他的出生证,也终于露出了全片唯一一次笑容,这个笑容却让人看了心里发酸。国家安全稳定,父母才能有能力照顾孩子,也有机会去学习怎么成为合格的父母,孩童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愿每个孩子都不会失去微笑的能力。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7
?何以为家》(音译《迦百农》)是由黎巴嫩女导演纳·迪拉巴基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起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却没有能够好好的抚养他。影片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奖等众多奖项提名。
了解到《何以为家》这部电影,是从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中看到的,在看完它的宣传片后,我也选择了去影院观看这部并不煽情却让人感动的影片。影片的开头是男孩赞恩从监狱被带到法庭的场景,随着法官的询问和赞恩父母及女孩拉希尔的出场,赞恩的回忆也一幕幕被呈现出来。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长子的赞恩,不仅要在杂货店打工送货,还要帮助父母制作饮料进行贩卖以及带着弟弟妹妹们售卖手工果汁。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影片用现实和回忆交织的叙事方式,告诉观看者赞恩要起诉父母的前因后果。也通过跟拍的视角,近距离的观看赞恩的面部表情和眼神,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男孩赞恩的无奈和绝望。赞恩的扮演者就是一名叙利亚小难民,影片中的许多情节都是他的真实经历,所以他真实的表现出在战火和贫困中生活的孩子的真实样貌。影片中小小年纪的赞恩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表现了他的坚强和善良。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在推车送煤气罐的时候,看到那些校车送回家在打闹的孩子们时,那羡慕又隐忍的眼神,使人感到心酸。
电影里的情节不只是个故事,导演用镜头和荧幕,让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另一头正在发生的事实。这种真实让我感恩自己出生在中国,可以接受教育选择生活。我深深感受到强大祖国和和谐稳定的社会重要性,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最后,像电影结尾说的:愿每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电影《何以为家》的观后感篇8
我曾经以为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们一样,不管家境富裕与否,我们都是带着满满的期待被带到这个世界,我们都会被父母的爱始终包围,可这样根深蒂固了十几年的想法却在这样一部影片面前被击碎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你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你看,又或者,只是将你看不到的黑暗撕碎了仍在你眼前,那种无助和无能为力也许才是最令人感到痛苦的吧,
从来没有因为某个影视剧或影片而难过很久,因为我很清楚的知道,演出来的大多是夸张的不现实的桥段,但这部《何以为家》之所以可以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动容,我想最重要的便是这故事里大多数的情节居然是小小的男主人公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着什么样的黑暗和苦难。就像相信每天的日出一样,我们无条件的相信着父母给我们的爱,那是一种每个人都从未有过怀疑的,如同饿了就吃饭渴了就喝水般的相信,可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个世上真的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顾自己孩子的命运。我没有权利评价别人的做法,因为我无法体会他们的苦难,但听到小小的赞恩说出那句: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生下了我,我想每一个人都会被这句话所触动吧,他是有多绝望才会觉得还不如从未来过这人世间,这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被迫承担了太多他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苦难,说到底他还只是个孩子啊,是个尚不懂世事的脆弱的孩子,可命运带给他的,确是我们永远无法品尝的苦涩,如果有一天,父母都无法依靠,无法相信的时候,那该是多么的无助和荒芜啊。
我曾以为父母爱子是本能,可现在我终于相信,在面对生活,社会的无尽黑暗的时候,所有人都会选择自己,就像影片里对于自己女儿的死亡在短暂的悲痛之后又恢复了麻木的母亲,她不是不想拼了命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她是无能为力,就是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使观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仿佛被钝器来回撕扯。孩子,唯愿你坚强,唯愿你相信苦难终会过去,唯愿你从绝望中醒来,不再哭泣。
其实悲剧永远都不只是一群人的苦难,而是一个社会,一种制度的悲哀,所幸总会有人带着光明照亮每一寸的黑暗。孩子是降临人间的天使,人世一趟,愿他们都能被温柔以待,平安喜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