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一范文网 >优秀作文

历史的事迹7篇

用心书写事迹,是审视自我、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式,事迹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以下是淘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历史的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历史的事迹7篇

历史的事迹篇1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历史的事迹篇2

袁崇焕是皇太极的大敌。宁远一战,努尔哈赤就死在袁崇焕的红衣大炮下,此仇可谓不共戴天。皇太极日思夜想,决定设计除掉袁崇焕。

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远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一听说北京被围了,他就调集部队"勤王",亲率九千骑兵来保卫京师。皇太极一风袁崇焕被调到北京,正好施反间计。于是他几天没有作战,亲自布置了一个反间计。他抓了个明朝太监,关在一个屋子里,然后布置了两个将领:鲍承先和高鸿中,两个都是汉人,到这个屋子的隔壁高声谈论说:"这一次我们必胜了!"另一个则发问说:"为什么呀?袁崇焕可是非常厉害的!""呵呵,现在根本不必担心他了,今天早上,袁军那边过来人了,和大帅交谈了很久,这样里应外合岂不是马上就会取胜?"太监假装睡着,听了个清清楚楚,过了一天,皇太极亲审太监,也没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消息,就把太监放了。太监回到皇宫,报告了崇祯皇帝,本性多疑的崇祯皇帝顿时信以为真,向群臣宣布袁崇焕通敌!

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假意召袁崇焕到宫里头议军饷,袁崇焕已经是马无料草、人无粮食,听说议军饷便不假思索领命前去。崇祯皇帝又以怕敌军突袭为借口,不开城门,而是让袁崇焕坐到一个筐子里头,拿绳把筐子吊到城上袁崇焕一进城立刻被逮捕,下锦衣卫狱。第二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处以"凌迟",被刽子手拿刀一片片片他的肉,片得身体和鱼鳞一样,鲜血淋漓。明代计六奇写的《明季北略》中讲了这个事情,片下袁崇焕一片肉,立刻就有人花钱买来,就着酒喝,边喝边骂。可怜一代名将落得如此下场。

清朝入关以后修明史,写到袁崇焕的传记时,翻出当时的满文档案来,此事才大白于天下。

历史的事迹篇3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历史的事迹篇4

他坚决反对那种“瞒和骗的文学”,呼吁“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他的血肉来”。最能体现出鲁迅这种精神实质的,是他对中国国民性中痼疾的揭示。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或思想家,像鲁迅如此执著、如此严厉、如此深刻地批判过中国人的精神弱点。而鲁迅则将此贯穿自己一生的思考和写作中。

鲁迅先生根本思想就是“人的觉醒”,“民权的觉醒”。因为,“如果人民的脑子不从封建文化的束缚之下解放出来,人民不获得人的知识,人的思想,无论什么改革,无论那改革得到怎样的胜利,也将是表面的`,形式的,换汤不换药的。”

置身于内忧外患的历史条件下,鲁迅将“立人”作为中国变革的出发点,“人立而后凡事举”,只有发扬民魂,培养有明白的理性和深沉的勇气的国民,中国才能进步。他认为正是精神的萎靡,造成了人性的堕落。而新的国民性格,应该是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有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

正是为了“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鲁迅甘愿充当了“扫荡一切旧物”的马前卒,也因此招致了来自身前身后甚至身边的明枪暗箭。但“为了大众和民族的未来”,他义无反顾。

战士或革命者的鲁迅,始终站在中国精神文化战线的最前沿,向着腐朽落后冲锋陷阵。也正是在这种血与火的考验和严峻的斗争中,他成为“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引领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精神不仅在下一个百年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在下一个千年里也将愈加显现其理性的光芒”——这就是经典的价值,这才是思想的力量。

历史的事迹篇5

漫漫黄沙掩盖不了你绝世的风华,高山峨峨止不住你前行的脚步。一代奇女子王昭君甘愿放弃安稳后宫的生活,深入这外看来与世隔绝的大漠荒野,不得不令人深思,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有着如此的大义与凛然。我们从王昭君出塞的故事里面又能看到什么呢?

昭君,一位生长在汉朝巴山蜀水的的奇女子,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奥秘。年幼便貌美如花,后被召入宫中,小小年纪便貌美出人的她原本可以凭借自己不凡的容颜与过人的才智在后宫中谋得一席之地,甚至可以稳坐后宫重要位置,但因生性高洁淡泊不肯贿赂画匠致使画匠弄虚作假让她始终未被皇帝发现,偶然之间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边疆匈奴提出与大汉和亲的要求,皇帝不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进入这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区,所以打算在后宫女子中选一名才智双全的女子作为和亲的对象,然而后宫女子无一愿进入这传言中黄土漫天落后贫瘠的疆漠,这时,王昭君这位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子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远嫁这片落后的疆土,也就是历有名的“昭君出塞”。

昭君的远嫁给匈奴地区带去了大量的科学知识,促进了当时匈奴地区的社会发展,“高山峨峨,河水泱泱”正是由于昭君的毅然决然才得以开创了大汉与匈奴长达数百年的友好往来,试想如果没有当初昭君的远嫁塞外,怎会有这数百年来汉匈交往繁荣?她无愧于这奇女子的称号,无愧于“平沙落雁”的千古绝唱。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

历史的事迹篇6

范仲淹“先忧后乐”

宋朝的时候,有个品德十分高尚的政治家叫范仲淹。他从小心怀大志,希望将来能做治国安民的宰相,为国家出力;或者做一个医生,为百姓治病救命。他对人说:“只要是能造福百姓,有益于国家的事,我就愿意做。”后来,范仲淹做了官,还真当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他为官清正廉洁,很受好评。有一年,他到泰州做管盐仓的小官,见海水泛滥上岸,百姓受难,就提议修海堤,还亲自参加运土、夯土。不料母亲去世,他按规定回家服丧。可身在家中,心在海堤,他不断写信去帮助出主意。海堤修成了,当地人们感激他,把堤叫范公堤。

几年以后,范仲淹进京城做官。他看到不对的事就批评,还主持改革,结果得罪了人,好几次被贬职排挤出京。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管在什么职位上都做出了成绩。他在一生中用自己的财产办了许多义庄、义田、义宅,救济穷人,还办了一些不收钱的学校,让没钱的穷人子弟上学,可他自己的孩子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有人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他写了一篇叫《岳阳楼记》的文章,作了回答,表示自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就是说,一个爱国爱民的人,要甘心情愿比别人先吃苦,比别人后享乐。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的事迹篇7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从皇帝的官员)、尚方令(负责朝政的官员)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创造发明,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

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先进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也太笨重了,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五十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阳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用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入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

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

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西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

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

农夫笑着回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

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人们为了纪念蔡伦,就把用这种造纸工艺造出来的纸称为“蔡侯纸”。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中国的历史心得体会优秀8篇

赞历史作文优质7篇

有关于历史类的演讲稿6篇

历史秋作文精选7篇

历史秋作文通用7篇

《历史》作文优质7篇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范文7篇

历史心得体会通用7篇

历史心得体会优秀7篇

新中国历史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956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