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所写的教案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帮助的,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课堂,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总结复述故事的方法,学会复述故事。
2.归类识字,并体会汉字形旁表意的特点。
3.学会写生动形象的句子,积累古诗。
4.学会转述别人的话。
教学重点:
写出生动形象的句子,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学会转述别人的话。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直接导入:同学们,第八单元为我们提供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在与故事中人物嬉笑开怀的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讲故事,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吧!
2.学生交流:
(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知道了复述故事不是背诵文章,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
(2)我会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也不会遗漏。
(3)以后,我也要用这些方法复述故事。
学生在交流收获时不止于这三条,只要是他们的点滴收获,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并让学生说一说在课文那部分得到这样的收获。
二、识字加油站
1.出示两组词语,请学生自由读这两组词语,读准字音。
咳嗽 呕吐 唠叨 嘀咕
谚语 谣言 告诫 辩论
2.请学生读一遍,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咳嗽、唠叨、嘀咕这三个词语中的第二个字应读轻声。
3.再读这两组词语,读后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交流发现
预设点:
(1)第一行的字都是口字旁,第二行的字除了“言”其他都是讠字旁。
(2)第一行的词语都和嘴有关,第二行的词语都和语言有关。
5.总结:形声字的特点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声旁会构成的意义相关的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根据形旁判断形声字的意思,学会一种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日积月累
1.导入:四月,当平地上花儿都凋谢,很多人都为春的逝去而感到惋惜时,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盛开。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感受春的天真可爱。
2.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3.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诗人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你能读出其中的韵味吗?
10.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讨论交流。
5.朗读古诗,并试着背诵古诗。(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进行)
第二课时
一、运用象声词
1.对比句子,谈体会
出示两组句子
(1)顾客跳起来:“这么慢啊!”
顾客噌的一下子跳起来:“这么慢啊!”
(2)石头落在地上。
石头梆的一声落在地上。
对比读两组句子,你感觉每组句子的哪一句写得好,谈谈你的理由。
预设点:
学生们会说每组句子中第二句比第一句写得好,但是在谈谈理由时可能就不知道怎么说了,这时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读第二句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体会加点词语表现的情景。
2.体会情景,做总结
大家交流一下你体会到的情景。(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是的,加上像“噌的一下子”“梆的'一声”这样的词汇,句子就给人一种画面感,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就叫做象声词,一个句子加上象声词就会让人觉得事物动了起来。
3.根据总结,写句子
(1)创设情境:一只猫跑出了屋子。
请学生们体会当时的情景,加上一个象声词让句子更形象。
(2)你能自己说一句带有象声词的句子来吗?
学生说出自己的句子,老师及时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们知道加上象声词的句子比没有象声词的句子更形象,通过想象画面,学生可以体会象声词所表现的情景。并学会自己写带有象声词的句子。】
二、编写有趣题目
1.对比题目,找不同
(1)裁缝和顾客
(2)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出示这样一组题目,请学生说说哪个好,为什么?
预设点:学生们会说第二个题目好,为主人公加上一个形容词,而且是一对相反的词,人们看到题目就会觉得很有趣,想继续去读文章。
2.小组合作,说规律
组内交流其他三个题目的有趣性,并思考写出这样有趣题目要怎么做,试着总结有趣题目的特点。(可以采用减字对比的方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总结题目要写得有趣要在主人公前面加上一对相反的形容词,让题目形成一对看上去就是充满矛盾的对立体。这样人们才会被吸引到文本中去。
3.小试牛刀,编题目
试着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说几个这样的题目,比一比谁说得更有趣!
三、转述别人的话
1.引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个人的话转述给另一个人听,如何转述呢?今天老师就教给大家转述别人话的技巧。出示例子:
裁缝说:“我和别的裁缝不一样,我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啊。”
裁缝说,他和别的裁缝不一样,他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对比这两句,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点:
(1)这两句意思没变,都是说裁缝是个性子最慢的裁缝。
(2)这两句的标点不一样,第一句有冒号引号,而第二句把冒号改成了逗号。
(3)这两句中的人称代词不一样,第一句用的是“我”,第二句用的是“他”。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学生找到句式上的变化;在表演中,学生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练习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2.表演:请三个学生上台表演着说一说这两句话。甲是裁缝,乙是“我”,丙是另外一个人。甲对乙直接说第一句话,丙没有听见,乙再把甲的话转述给丙,说的是第二句话。
3.练习:小组内练习改一改,下面这两句话,注意意思不变,标点和人称要变。
(1)裁缝又补充一句:“不过,我指的是明年冬天。”
裁缝又补充一句,他指的是明年冬天。
(2)老婆婆说:“唉!管他狼哩,管他虎哩,我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老婆婆说,管他狼哩,管他虎哩,她什么都不怕,就怕漏。
最后全班交流展示,老师再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立”、“童”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生字认写到位,诗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选择好图片和背景音乐,制作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题”趣
1.谈话导入。
师:刚才我们聊了小朋友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小朋友们的“所见”;老师看见了小朋友们坐得端端正正,听见了小朋友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题。指名读题,读准“所”的平舌音。齐读题目。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诗人写的,知道他是谁吗?(板袁枚)
二、“字”趣
1.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听老师读一遍。师配乐范读。
2.生自读。(拿好课本)要求:把诗读上两遍,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一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注音的生字(带词)。指名带读
所见、牧童、捕鸣蝉、闭口立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3)去掉词,读生字。
所、牧、捕、蝉、闭、立、
和动作相关的“闭、立、捕”用做动作的方法学习。
“蝉”看图学习。
牧:比较字形:“放——牧——枚”。
4.自读诗文。
(1)读正确。指名读,齐读。
(2)读流利。练读一遍,指名读,比赛读。
(3)读出节奏。
师:比一比谁能读出像音乐一样的节奏来,好吗?(板书:读)
师范读一行,(注意老师哪里停得长一点),(出示停顿线),指名接读,全班读。
三、“图”趣
1.读诗、看图,找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看、听)
2.小结:看!多美的夏日风景啊!林中风儿在吹,花儿在笑,蝉儿在唱……真是“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春去夏来树更绿,人来蝉儿树上鸣。”看着、听着,老师仿佛变了一个大牧童,同学们仿佛变了小牧童。来,咱们也骑上黄牛,走进画中,走进诗里面……
四、“文”趣
1.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读出“骑”的自在、开心。
师:小牧童天天放牛,和黄牛可亲了。他骑在黄牛背上感觉怎么样?指名读(读出自在、惬意)(你这样用情地读,这就叫“吟诗”。板书:吟)咱们把自己当成这个自在的小牧童吧!一起来吟!(齐读)
(闭眼听音乐)小牧童闭上眼睛,你们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你们走进了哪里啊?(树林里)那里有些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生想象:树、花、草……)再吟,吟出开心。
(2)读出“振”的响亮、悠长。
师: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唱起了歌)!那歌声怎么样?(响亮)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知道他的歌声很响亮?(振)指名读,小组读。
你们的歌声树上的枝叶都听到了,它们一片传一片,把歌声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齐读,(还不够远)再齐读。读出歌声回荡、悠长。
2.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读出“意捕”的紧张、急切。
师:正当小牧童骑着黄牛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地唱了起来。大家听!(播放蝉的叫声)它是谁?(鸣蝉!)
听,它的歌声多得意啊!看看插图,我们的小牧童怎么样?(呆了、傻了、想去捕蝉,站在树下一动不动)——这就是诗中的:意欲……出示三四句,齐读。
(出示一个大大的“意”字)师:大家看这个“意”字,心里的“心”字上面有个声音的“音”字,心里发出声音——就是牧童心里在(想)(板书:想)。想什么呢?(想怎么捕到这只蝉)指名读、齐读,读出牧童心里十分“想”捕到鸣蝉的急切。
(2)读出“忽然”的迅速、敏捷。
师:这么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不能)所以我们的小牧童就(“忽然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得是慢还是快呢?(快)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忽然”是什么意思?(马上、很快……)师生合作读,读出动作的迅速、敏捷。
(3)读出“闭”的谨慎、无声。
师与指名读一生:小牧童,你为什么“闭口”“立”在这里,不唱歌了啊?(因为再唱,蝉就要吓跑了!)
引导个别读,(蝉儿听到你的声音了!)小组读,读出小声、轻声、无声、心语、无语……(此时无声胜有声!)
五、“吟”趣
1、吟动静,吟出对比。
师:诗人把他所见的画面写成了这样一首诗,现在我们能不能吟着诗,想出画面来呢?这画面还会动呢!(课件:“骑、振、捕、闭、立”变红)生读全诗。
师:我发现,你们吟诵一、二行的时候,声音放得亮一些;而吟诵三、四行时,声音压得低一些。为什么?(一、二行诗中牧童在快乐地骑牛、唱歌;三、四行诗中牧童在想捕蝉,心里紧张……)哦,你们吟得真用心!让老师再听听!
分男女生吟诵,吟出动静之别。
2.吟假想,吟出创意。
师:你们猜一猜,小牧童捕到蝉了吗?(生自由说)
(1)捕到了,因为……。捕到之后,心情如何?(高兴、得意)小牧童手里捧着蝉,又骑着黄牛回家了。读一、二行,读出得意。
(2)没捕到,因为……。没捕到,他两手空空地骑黄牛回家了!再读一、二行。
(3)继续捕。没捕到,但这时又听见林中传来“知了、知了……”的声音,小牧童又会怎么样?读“意欲——”反复捕。
师:这首诗就是一个谜啊!留给爱读诗的小朋友们尽情猜想!
3.吟唱。(播放《所见歌曲》)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怪不得有人要把它唱成一首歌了!大家来听听!……(听两遍后)诗不仅可以用来读,用来呤诵,还可以美美地唱呢!(板书:唱)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唱吧!
六、“书”趣
书写“立”与“童”。
引:古诗能变成一幅美丽的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动听的歌,还能变成灵动的字呢!
1.出示生字“立”“童”,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游戏“找相同”“找不同”。
3.师示范指导,学生书空。指出生字所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4.自由练习书写。(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三个美”:姿势美、笔画美、间架结构美。)
5.用投影,集体评议。
七、总结、拓展。
1.背诵古诗。
2.扩词扩句,朗朗诵读。
(天真的)牧童……,
(动听的)歌声……。
(因为)意欲……,
(所以)忽然……。
点点头,扭扭头读。 , 。
拍着手读,男女声和。 ,。
倒背,跺着脚读。(之所以)忽然……,(是因为)……。(动听的)歌声……,(天真的)牧童。
3.结语:咱们五千年文明古国,像《所见》这样有趣的经典诗歌还有许许多多(推荐几首),就让我们今后继续快快乐乐学古诗,做一个有诗意的中国娃吧!(音乐起)
板书设计:
所见
袁枚
看读
听吟
想唱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篇3
知识与能力
1、能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在发现规律的同时积累词语。
2、在填空练习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初步感受“的”“地”“得”的初步用法,并读读背背12个词语,在运用中感悟词语的意思和用法,进行词语积累。
3、通过阅读图画,“看图说成语”,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中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2、在填空练习中丰富语言,形成语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丰富语言,形成语感,培养识字及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丰富语言,形成语感。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阅读、理解能力。
课备搜集图片谜语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中的带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同桌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
4.教师引导、小结:这些词语中,每组两个词语中带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左边那个字是右边那个字的声旁,左边那个字加上部首就成了右边那个字。
5.齐读词语,积累词语。
6.拓展练习:你能找出也具有这种规律的词语吗?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4、齐读词语。
二、日积月累
教你学一招
1、根据已有的语言感受自主填写。
2、同桌交流。
3、根据汇报情况,引导渗透“的”“地”“得”的使用,让学生通过练习丰富语言,形成语感。
4、补充练习,让学生在感知大量的语言现象中发现规律,获得感性认识。
光彩夺目的(焰火)(宝石)
清澈见底的(小溪)(池塘)(湖水)
弯弯曲曲地(流淌)(伸展)(流向远方)
和颜悦色地(说)(讲)(批评)(点点头)(看着我)
鲜花开得(很美)(正艳)(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织锦)
时间过得(太快了)(真慢)(像闪电一样)1、根据已有的语言感受自主填写。
2、同桌交流。
3、学生完成补充练习。
三、读读背背1.借助拼音读词语,要求读准确。
2.用自己熟悉的词语练习说话。
3.哪些词语是你不懂的,提出质疑。
4.你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说什么的?
5.读读背背这些词语,看谁记得多,记得快。1、学生自读词语。2、用自己熟悉的词语练习说话。3、学生对不明白的词语提出质疑。4、读读背背
四、看图说成语
仔细观察图画,了解图上画了些什么,再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成语积累,猜出谜底: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一举两得、三长两短、小题大做、百发百中。
再收集一些画迷来互问互猜。根据成语,画出图画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关键句的作用和如何用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2.学会观察时主动思考,并学会表达。
3.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4.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重点:
练习使用文章修改符号:对调符号、移动符号和删除符号。
教学难点:
理解《滁州西涧》的含义,能够背诵并正确默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秘,如我们学习的本组课文,有的写作者留意了鲜花的开放,有的写作者注意了蜜蜂的飞行,有的则发现了小虾的习性。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有许许多多的发现。
二、交流平台
1.关键句的概述
关键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如《小虾》中的“小虾在缸里,十分自在”这句话,直接写出了第3自然段的大意。
有时候需要对关键句进行改造,才能概括出一段话的大意。如,《花钟》第2自然段的第1句话是关键句,需要把疑问句改成陈述句,才能概括出这段话的大意。
关键句可能在一段话中的不同位置。如,《花钟》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是第2句。
2.练习找关键句
请同学们找出这段话每段的关键句。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三、词句段运用
观察时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是个好习惯。
1.你平时有没有观察后的思考?都提出了那些问题?
2.试着把你观察后的疑问记录下来。
四、修改符号
1.对调符的画法和使用方法:表示前后相邻两个词语或短语位置的对调。
2.移动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移动的内容,分叉号放在想移动到的位置。
3.删除符号的画法和使用方法:圆圈内表示想要删除的内容。
4.将习作时写的《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同桌互相修改,用上修改符号。
五、日积月累
?滁州西涧》是韦应物的一首写景诗,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滁州①西涧 ②
唐·韦应物
独怜③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④深树⑤鸣。
春潮⑥带雨晚来急,野渡⑦无人舟自横⑧。
①滁(chú)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②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原滁州城西水库)。
③独怜:爱怜(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④黄鹂:黄莺。
⑤深树:树荫深处。
⑥春潮:春天的潮汐。
⑦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⑧横:指随意漂浮。[1]
译文:
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能达到背诵默写。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熟读识字中的词语。
2.会区分形近字,根据偏旁,猜测字义。
3.学会部首查字法,看到汉字会分析汉字的部首。
4.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文化。
5.培养爱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根据汉字偏旁分析字义,掌握部首查字法。
2.初步了解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会读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认读生字,教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图片(各种食物图片),观察图片,说说你看到了哪些食物。
3.(示例:葡萄)说说看,你吃到葡萄之后是什么感受?是酸的还是甜的?
(出示词语:甜津津、酸溜溜)教师引导说句子:我吃到的葡萄是的`,我吃过的葡萄。
4.(出示其他图片)请仿照老师刚刚说话的句式来说一说你吃过哪些食物。
5.(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认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6.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与食物有关的词语吗?(示例:热腾腾、凉丝丝、黏糊糊)
二、我会认偏旁
1.出示两组字:“霄、宵、削”“赔、陪、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组字,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相同的偏旁,分别是“肖”和“咅”)
2.出示“我的发现”中的三组字,小组讨论这些字又有什么特点。
3.猜一猜,这些汉字都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意思?(与偏旁有关,偏旁表意)
火字旁、四点底:与火和水有关。
心字底、竖心旁:与人的心情、感觉有关。
利刀边、刀字旁:与武器有关;表示切割、分离。
4.出示课本中的题目,完成课堂练习(对于错得集中的题目做重点讲解)
5.出示“字词句运用”中的8组汉字,说说这些汉字的偏旁部首。
6.复习部首查字法。
三、我爱传统文化
1.观察与认读。
(1)学生观察图片:这是什么?(邮票)上面画的又是什么?
(2)学生认读图片下面的词语,不认识的字看看拼音。
2.了解十二生肖。
(1)让学生知道邮票上画的是十二生肖,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2)交流一些有关十二生肖的传说。
(3)交流生活中与十二生肖有联系的地方,如人的属相、年份。
(4)学生说说自己的属相是什么。
3.读读与背背。
(1)学生读词语,注意按十二生肖的顺序朗读。
(2)学生试背十二生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咱们班来了两位朋友,它们分别是——小枣树和小柳树(生看图片回答),我们跟它们打声招呼好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展示读课文,请8名同学一人读一段。
三、品读1~4自然段
1.教师引读课文题目和第1自然段,学生分小组读2~4自然段。
2.用“——”画出写小柳树外形的句子,用“”画出写小枣树外形的句子。
3.逐段交流反馈,并进行朗读指导。
4.读第2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描写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句子。
四、学习5~8自然段
1.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季节。(秋季)提问:秋天的小枣树发生了哪些变化?
2.默读5~7自然段,回答问题。
小枣树结出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小柳树没有结果子。小枣树嘲笑小柳树了吗?(生:没有)小枣树不仅没有嘲笑小柳树,还怎样跟她说话?(生:温和地说话)
3.反复读第7自然段。
4.体会小柳树和小枣树各自的优点。
小柳树:好看、能乘凉;小枣树:宽宏大量,能看到别人的长处。
5.读第5自然段填空:秋天的时候,小枣树结了。
6.读一读第7自然段中小枣树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小枣树的品质。
五、总结升华
7.说说你从文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和别人交流自己拿手的本领。在交流中,能清楚地告诉对方拿手本领好在哪里?如何做?
2、能将自己学习本领的过程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会补充短句,体会“的、地、得”与词语搭配的特点。
4、积累有关读书、治学的四字成语。
5、看图说成语,积累带数字的或带“大”“小”等方面的成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从小到大,我们学会了许多本领,说说看,你有什么本领?你最拿手的本领是什么呢?
总结:小朋友们真棒,听你们说着自己的拿手本领,我的心都痒痒,我也真想学一学。今天,我们就将来说说自己最拿手的本领,教教别人你的拿手本领。
二、创设情境,示范引路
1、今天,我们学校的记者团也要举行一个“比一比,谁的本领最拿手”评选活动。来,我们去看看比赛现场吧!
2、教师扮演记者,请另一个同学接受采访。
3、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当裁判,你认为刚才同学的表现如何?
4、在评议中小结并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中心内容:你准备教别人哪一招?这一招好在哪里,是怎么练成的?明确交际时应该注意的地方:不但要讲述清楚怎么做,还要解决学本领的同学提出来的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
5、同学们,比赛还在进行,你们想报名参加吗?不过,要想取得好成绩,充分准备很重要哦!让我们来练习一下吧!
6、学生自由组合,互教互学。
选一个代表来参加比赛(展示),大家评议。
评出谁的本领最拿手!颁发“能手奖”!
三、总结谈话
看来,我们班个个是小能手,而且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只有爱学习,我们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今天,我们又学到了新的本领,回家后可以向父母展示一下,好吗?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五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能把握文字情感基调,通过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能发现“词句段运用”中第一部分里左右两组词语在情感色彩上的不同。
3.理解逗号的用法,并正确使用。
4.通过看图、学会横版与竖版两种写法。
5. 积累有关描写国家民生的四字词语。
【教学重点】
学会分辨褒义词和贬义词,并积累词语。
【教学难点】
能把握文字情感基调,通过语速、语调和节奏的变化读出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内容
(1)读一读情景对话,你发现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教师小结:①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②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感情。
2.练一练,学运用。
下面这段文章选自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先想想课文表达什么感情?再想想用怎样的语速、语调、节奏来读?
七子之歌(节选)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守夜的黄豹,
母亲啊,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咬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啊,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啊,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学生自由练习,指名朗读。(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追问二个问题:文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怎么样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朗读?)
(1)教师指导:这篇表达强烈的希望香港回归祖国的愿望,把香港比作儿子,大陆是母亲,母子分离那是非常伤感的。所以可以读得慢一点,语调低沉些,以体现受到的苦痛、伤感而又殷切希望回归的心情。
(2)齐读,指名朗读。
3.我拓展,我积累。
(1)平时阅读中,你有哪些有感情朗读的好方法?(学生交流,比如:朗读时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读成重音,也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2)出示;她找哇,找哇,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小结:读这句话,我们可以从“找哇 找哇”“终于”“很小”感受到小姑娘走了很多很多地方,走了很远很远的路程,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费了很大很大的力气,才好不容易的找到泉眼,还是很小的`泉眼,为了读出她的“不容易”,就要将这几个词语读成重音,还要读得慢、拖长音,就能很好地表达感情。
同桌互听、读。
?设计意图:通过明确要求,结合实例,分享读书方法,强化练习,让学生学习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二、学习“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一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上下两组相对的词语意思相近,但是感情色彩不同。上面一行都是褒义词——褒义词就是表扬,肯定,赞许的好词语。下面一行都是贬义词)贬义词就是批评、否定、贬低的不好听的词语。)
(3)读一读这些词语,谁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
学生分享后,出示填空:
(举世闻名)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臭名远扬)坏名声传得很远。
(兴高采烈)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足智多谋)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诡计多端)形容坏主意很多。
(呕心沥血)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
填空:
褒义词:( )
贬义词:( )
(4)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一段话。
学生自由准备,写好后,四人小组交流。
推荐一名代表,全班交流。(关注情感色彩是否一致,句子是否通顺。)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根据感情色彩选词填空。
出示:
呕心沥血 处心积虑 得意忘形 兴高采烈 臭名远扬 举世闻名
(1)老师为了我们 了一生,如今年过花甲,咱们可得经常去看望他。
(2)没想到你们这么不长进,老是 地想要分家产。
(3)大家听说总政歌舞团要来我们这里演出,个个 ,奔走相告。
(4)你这次段考有点进步,应再接再厉,可别就 ,松懈下来了!
(5)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都是 的古代建筑。
(6)这些民族败类,干了那么多伤天害理之事,早已 了,在我们这里是妇孺唾弃。
3.我拓展,我积累。
出示:
鞠躬尽瘁 争先恐后 肝胆相照 不拘一格
刚愎自用 趋之若鹜 臭味相投 离经叛道
(1)成语中的褒义词和贬义词语还有很多。自由朗读,积累成语。
(2)你还能说出哪些褒义词和贬义词?
三、语句段运用
1.读一读,找规律。
(1)读前两个句子,顿号和逗号的用法有什么不同?
(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而逗号表示的是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顿号可以用在并列的词语之间,也可以用在当作词语用的短语之间。)
(2)出示:毽子越做越讲究: 有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等,各种颜色的毽子满院子飞。
学生加标点符号,加好后,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追问,为什么用顿号或逗号?)
教师小结:第一句中的“”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东、西、南”;第二句中“桃子、石榴、苹果”,第三句中“黑鸡毛、白鸡毛、芦花鸡毛” 属于并列词语,是短语内部的结构关系,用顿号。
2.练一练,学运用。
出示: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球类运动 包括手球 篮球 足球 排球 羽毛球 网球 高尔夫球 冰球 棒球 垒球 毽球 乒乓球 台球 冰壶 橄榄球 曲棍球 水球 保龄球 健身球 弹球等
(2)如果没有太阳 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 到处是寒冷 没有风 雪 雨露没有草 木 鸟 兽 自然也没有人 一句话 没有太阳 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我拓展,我积累。
两人一组,开展“你写句子,我点标点”的游戏。
四、书写提示
1.看一看,找规律。
(1)有几种排法?有什么不同?
(古诗横版与竖版两种写法。书写时注意四点;一是无论横版、竖版的书写注意诗句都要居中写,上下左右的文字要对齐;二是注意书写内容包括古诗题目、诗句、作者;三是注意横版与竖版书写的格式不同,横版从上到下书写,竖版是从右到左书写;四是要注意字的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2.练一练,学运用。
(1)自选一首古诗,注意诗句居中并上下对齐。
(2)注意横版与竖版书写格式不同。
(3)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3.我拓展、我积累。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认真书写。
(2分享自己的硬笔书法,选择大家认可的,进行全班展示,互相学习并积累。
五、学习“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出示:
太平盛世 国泰民安 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政通人和 人寿年丰 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1)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些四字词语都是描写国家民生的词语,上面8个词语是歌颂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褒义词,下面8个词语是描画国家落后,民不聊生衰败景象的词语。)
(2)自己查资料或工具书,给自己不懂的词语写注解。
根据学生交流出示:
太平盛世: 安定、兴盛的时代。
国泰民安: 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丰衣足食: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政通人和: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
人寿年丰:人长寿,年成也好。形容太平兴旺的景象。
夜不闭户:户:门。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路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多事之秋: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景象。
流离失所: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家破人亡:家庭破产,人口死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哀鸿遍野: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内忧外患: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用上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描绘出民不聊生、国家多灾多难的场面。
多事之秋 兵荒马乱 流离失所 生灵涂炭
家破人亡 哀鸿遍野 民不聊生 内忧外患
3.我拓展、我积累。
(1)你还能说出哪些描写国家民生的词语?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褒义词和贬义词的分类,并积累这些词语。
?设计意图:借助大家的智慧,在读一读、分一分、背一背中积累更多的词语。】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