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通过读后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情感的共振,很多人在读后感中表达了对作者的深深钦佩之情,淘一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活着的读后感10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活着的读后感1000字篇1
看完《活着》,整个人沉浸于福贵的坎坷生活。活着!我想说,怎么样算活着?!
书中主要内容,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
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读活着的读后感1000字篇2
合上书,许久没有勇气再次打开它。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是在去年夏天,那时耳机里播放着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曲,看到一半时,不知怎的,眼泪竟在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败下阵来。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感性,又或许是为福贵的一生感到悲哀,一个最开始不可一世的浪荡公子,输光家产后,开启新的人生。不敢说他经历过什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因为他的世界里仿佛仅有酸、苦、悲、离……他生不逢时,至亲六人,余生一人,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中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悲痛,却又在悲痛之后勇敢地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下的一句话。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逐渐构成了为梦想活着,为情义活着,为信仰活着的大英雄主义精神,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不明白的是,光是活着,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
相信我们总能听到长辈说我们是幸运的,真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不用担心,大炮明天会飞到屋顶,不用担心随时被病魔夺去生命…都说轻易得到的,绝不珍惜,就像活着一样,来就有,绝不珍惜。
纪录片《人间》第二季第一期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身患骨癌的少年儿童们,他们无法上学,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光是为了活着本身,他们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为了自身的其他器官不被病菌感染,他们要大面积截肢…依稀记得在影片快结束时有这么一句话“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命还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前几天,人民日报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多谢,斯里兰卡”,那是我第一次了解那个鲜为人知的国家,他在一天内发生多起连环爆炸,30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在那里十岁以上的人基本都经历过战乱,能够说,光是活着本身就已经消耗他们太多力气,但让我惊奇的是,这个人口仅有2000多万的斯里兰卡,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累计向国际眼角库捐出至少16万枚眼角膜,虽然不知自己明天会遇到什么,但依然善良,依然心怀感恩…原先活着本身也不只是一副躯体留在这人世间,活着本身更是传递,更是信仰,更是创造。
为活着本身而活,活着本身又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答案。在书中于福贵来说,活下去,在亲人们全部死去,在孤独下自己走完余生的路就是活着本身的意义。这于他来说,于那个时代来说已是不易。那于我来说,于今日的少年来说呢,活着本身就只是留着生命在人间吗?
我一向认为拥有生命是一件幸福,幸运的事,健康地活着是我们眼前最大的机遇,最厚重的恩典。我们不用担心病魔,不用担心炮火,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到自己活着本身的意义,像福贵一样,尽管生不逢时,却依然勇敢。像斯里兰卡人民一样,尽管身处战乱,却仍心怀善良…像所有为活着本身而活的人一样,不惧困难,勇往直前,认真生活,感恩生命。
读活着的读后感1000字篇3
当热情洋溢的领到这本书时,还小声念了一遍《活着》作者,余华,我很好奇,简单的题名而又薄的一本书,它的意义何在呢?
自“同读一本书“以来,第一次一口气看完全书,读到凌晨2点半多,第一次看书让我许多次泪流满面。我总认为人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故事讲述了徐福贵的一生。福贵本来是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不懂事,又赌又嫖,之后龙二设下赌局骗光了他的家产。败光家产后,他爹被他气死,幸好妻子不离不弃,他也决定发愤图强。但在去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时被抓了壮丁,加入了国民军。后被解放军俘虏,给他返乡钱让其返乡,与家人重逢。本以为就此以后能够安安心心过日子,更加让他惨淡的是,他的儿子有庆因为跑去给县长夫人输血,而被活生生的抽死在了医院。他本想着和那县长拼命的,可是之后却没想到连报仇都不行,因为这县长刚好又是他被抓去当壮丁时的战友春生。再之后他的女儿在生孩子的时候也因为大出血死在了这所医院,他的老婆家珍没过多久也因苦痛的命运而去世,他的女婿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留下了他和他的孙子。但没想到的是,最终连他的孙子也因为吃豆子而被活生生撑死了。最终剩下他跟一头牛。
正如书中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对于“活着”,不一样的人总是有着不一样的看法,身份处境不一样带来思维火花的碰撞已然不一样。对于徐家大少爷福贵来说,“活着”便是恣意妄为,便是在各种情景下,争当那千古不孝无双的名号,吃喝嫖赌便是他的孽子风范,浑浑噩噩便是生活常态。当他已然沦为了那个乡下老农时,对于此刻的福贵来说,“活着”便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字眼,便是在那间茅草房子里,守着家人,混一个饱暖,守一世清贫了,这便算是“活过”了。对于身处十年炼狱的广大农民来说,“活着“不再具有别的深意,就是如此单纯的在痛与痛苦之中麻木便是常态。
读罢全文,再次领悟漆黑封面上“活着“两个字,心中有一种感动,也有一种力量,活着是老天赋予我们的一种本事,简单的两个字却有着太深的'含义,它充满对生存的渴望和对幸福的追求,但往往现实的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苦难和平庸,而只是我们一点点的去承受,去担负起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正如书中所说:“做人还是平常一点好,挣了这个挣了那个,争来争去赔了命。”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我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感受这个人生的欢乐而不是来争强好胜、抱怨老天的不公平。
此刻我们虽然没有生活在最好的年代,但幸好我们也没有生活在最坏的年代。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不被世俗的浮华蒙蔽双眼,用心聆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拥抱最真实的自己,笑对人生,好好的活着。一辈子很长,一辈子也很短,我们无从得知是否有前世来生,但我们明白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所以从此刻开始,活在当下,珍惜眼前,心存感恩,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愿我们每个人无论遇到何种挫折、困苦,都勇往直前。生命仅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像福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读活着的读后感1000字篇4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这世间喧闹,我们都想留,却没有人能活着离开这个世界。
——题记
近日里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讲的生吗?也许吧。但我更多的读到的却是死。血淋淋的死。
世界上的痛苦千千万万,却通常都能消逝,都能愈合,唯有死亡不可改变,带给人的伤痛也不可改变。人死了就是死了,逝去的人在棺木里睡的安详,却再也不可能醒来。福贵,这个命运多舛的男人,一个人来到人世,末了,又只剩一个人苟活。这中间发生的种种:身份变化的巨大落差,父母、妻儿的相继离去,九死一生的落难经历。被余华写的细腻,写的悲凄。暮年的他平静地叙述出他的历生,细节都能记起,语气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平淡,是他厌倦了,还是看透了?
经历过一切后的福贵站在人生的黄昏时分,他的年岁离死亡也只有一步之遥了。我想,此刻再大的是非在孤身一人的他面前,也应该一笑置之了罢。关于人世,他了无牵挂;关于生死,他已然看淡。
每个人都知道从我们降临的那一刻起,生命便必然有结束的时候,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像谈论青春、谈论生活一样大肆谈论死亡呢?束缚着我们的是什么?宗教?生活环境?还是中国人的保守心态?我们内心深处对死亡的阴影抑或恐惧是什么?生死的界限是什么?死亡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时常在合上书后沉思,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却终了也想不透,想不透。
我们中国人大抵都承认是敬畏死亡的。中国的教育教给了我们如何热爱生活,却没有教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中国人缺少的一课。到现在,我才明白,死亡的意义这个命题不过就是一个假命题。死亡的意义,唯有死亡过的人才能知道,可死亡的人终究是诉说不了的。我们人类触目所及,皆是牢笼。这样周而复始,看不破的。与活着对立的世界,我们想不到,也永远望不到。生死衰亡,一个轮回,何须看破,看破又有何意。
与其将生死说成一个轮回,我更愿意把它说成一次守望。路的尽头是看不见的黑暗,我们从路的这头走起,一个人开始,一个人结束。这中间遇到的人,发生的事,你都携着,缓缓颤颤。你可能正欢乐,可你抬头看向前方的尽头,是黑暗;你可能正痛苦,可你抬头看向前方的尽头,亦是黑暗。
一切都是变数,唯有守望的结果不变。
你便平静下来,不再欢悲。
所谓向死而生,大抵如此意。死亡或早或晚,总会降临,但凡懂得了这,我们便能活的平静,活的无波无澜。从生至死,皆为守望。
而我们唯一要做好的,便是好好活着吧。
昏黄的光下,我仿佛看到了福贵。他坐在斑驳的石头上,抚摸着与自己相伴的老黄牛,嘴里颤颤地念着什么,我不想用力听,只能隐约听见几句“活着,活着”,继而是一声悠长的叹息。他缓缓起身,迈着蹒蹒跚跚的步子,与老黄牛一同走尽在视野的尽头。
——后记
读活着的读后感1000字篇5
去年看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看第二遍就是为了强化看第一遍时心里的感受。
我是一个心肠比较软的人,而且特别容易被带入小说。
说真的,我看不懂文学,我能读出来的只有里面的一个一个的故事。
少年的福贵吃喝嫖赌,败光家产。但他仍然被家里的所有人接纳了,没有人敌对他。
即便是在被抓去当壮丁以后,妻子家珍对他的忠心也丝毫没有改变。
上天特殊的关照,让福贵又活着从战场上回到的家乡。
这时,老母亲早已因为没有药治病死了,闺女凤霞也聋了。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了对他精神的砺练。他有一个很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为天天跑步上下学,被体育老师相中,准备重点培养他当运动员。老天给了他希望的小火苗,而后又残忍的把它掐灭。儿子有庆因为争着给校长献血,被医生活活把血抽干了。
接着是他的女儿凤霞,虽然从小聋哑,但还是找了一个城里的女婿二喜,女婿二喜虽是个歪头,但实干,孝顺,也很疼凤霞!很快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就在希望即将升起的时候,凤霞却因为难产失血过多死了!
“有庆和凤霞走了,妻子家珍也活不成了”。接着妻子家珍也死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每天都要背着儿子干活儿。女婿二喜身心疲惫,一个不经意间的失误把二喜歪头夹碎了!
二喜的尸体被送到了县医院,这让欲哭无泪的富贵联想到,这个县医院是他前世的对头,索走了他三个最亲亲人的命。
他开始害怕、痛恨这家医院!
二喜和凤霞的孩子苦根自然便跟了富贵。日子虽然依旧艰苦,但眼看着苦根一天天的长大,这又是新的希望。为了给苦根改善生活,富贵煮了一大筐豆子。哪知苦根竟然因为贪吃,把自己活活撑死了!
就这样,所有的亲人都死了。
富贵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一头“比他还老牛”!他给这头牛起名叫富贵!
这便有了小说开头的一段,老人牵着老牛迎着夕阳走去,老人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要羞辱你。话说过来了,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尽心尽力了。”
最后,老人唱起那苍老的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背后是炊烟和晚霞。
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在承受中无怨无悔地活下去的态度。在最后的结尾,这老人在夕阳中间就像是一个雕塑。这个形象太突出了。作者不是要写经过岁月以后的云淡风轻,他是要写伤痕都刻在老人的身上。他写出了活着的高尚和强大!
读活着的读后感1000字篇6
王尔德曾经说过:“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当我读完《活着》这一书后,很庆幸主人公福贵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实的活着,而非简单的存在过。
余华所作的《活着》从福贵自叙年轻时游手好闲嗜赌成性为始,以暮年时与同样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结,期间伴随着父母﹑妻儿﹑女婿﹑外孙先后离去的失亲之痛,又经历了战争﹑土改﹑人民公社﹑饥荒﹑……这是他的一生,又或许可以说这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只不过相较于他人,福贵似乎拥有了更多的苦难。在阅读时我几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阅的冲动,因为当作者用最最客观的语调将残酷的现实一层层剖开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悲苦更甚﹑那种震撼愈发让人难以平静。
然而当我们由旁观者的视角转化为主人公的身份时,当一切的不幸变成了现实,摆在面前时,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福贵的快乐其实多于苦痛,甜蜜可以大过心酸。一夜输光家产从地主沦为平民,却因此在土改中逃过一劫,福贵是幸运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甘愿一生守护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恰恰印证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又聋又哑的凤霞勤快能干,最终也觅得一桩好姻缘。有庆长跑能手运动会第一,受老师表扬,作为父亲同样骄傲。二喜女婿懂得责任与担当,孝顺长辈,给凤霞以最好的生活。我们不可否认福贵生活遇见的变故之多,但我们同样应该知道这些最亲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温馨的回忆会是支撑着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有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与命运相处的模式并非对抗,而是顺其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软弱与妥协。他看见了苦难也看见了幸福,尽管美好总是短暂,仅余的些许温存总是在不经意间最惨烈的方式从他生命中抽离,但他依旧选择了不断向前,不断生活。有人曾评价说“人太渺小,稀释成了平凡”,而我认为他并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种最温和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本书里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我并未从中读到福贵很多的心理描写,是悲哀自己惨淡的一生,亦或乐观的积极生活下去,这些都没有。仿佛在讲述时,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但我却感受到了传达出来的一份平静,平静的接受,平静的生活。
就像在结尾,老人扛着锄头与同样名为福贵的老年远去时,在乡村渺远的歌声里,在夕阳沉沉的暮色里,大地正敞露胸怀无声的召唤着,苍老而又庞大,充满着无尽的隐秘感。我知道,这是活着最美好的姿态。
读活着的读后感1000字篇7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些经典语句都是出自于著名作家余华的著作―《活着》。
?活着》是一本对人生另一种透彻的解释的书,源于生活归于现实,直面而淋漓尽致的写了人活着这一生为了什么,又为了什么而活着,整篇文章以直白的第以人称来写,让故事更具真实性更直击人心,故事里真挚朴实毫无掩饰的话语,让人读过之后不禁潸然泪下。
流年未亡,光阴荏苒,记忆是无法抹掉的,旧时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在这本书里被直观的体现出来,当时人性的多面性,暗藏在社会中的种.种黑白两面,作者的描述,又让读者产生怎样的共鸣?历史的真相又如此的残忍,时间是没有情感的,然而时间里所发生的所有事情,让它有了生命。时间是最好的法官,却也是活着的资本,它无需通知我们即可改变一切,如果因为苦难而驻足不前,时间它定不会等待你,因为它的宗旨就是不停的转动,就像人一样,有了生命就为了活着。人的一生就像一根竹节,每段竹节都代表着不同的经历,我们不停的追赶不停的成长,只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余华对活着的方式对活着的感悟,没有华丽的过度渲染,没有用大量文字进行铺垫,它的直白直观,正是灵魂与肉体之间的融合与注视。书里面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自己风华雪月的青年,经历了家境由富裕跌落到谷底的残酷,虽然也经历了短暂的幸福但却也受到了命运无情的拍打,最终才让他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而什么又让他活着。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吧,生命是一个个体,是心脏让它有了跳动,活着何尝不也是这样只要还来得及那么恍然大悟永远不会晚。
有些人很早就知道活着是因为什么,而有些人到一辈子的尽头才忽然感悟活着的本质,看了书里的故事,我会想一生这样坎坷惨淡,为什么福贵还能这样自我消淡,最后平淡的活着,杨绛先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婀娜的舞姿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但福贵的内心让她真实地了解了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世界,虽然身体会越来越硬,却有一处地方如夏火般灿烂,如春雨般柔软,也许活着只为了一件事活着,那是超脱物质和人情之后的态度。生如夏花,死如秋叶想必也是这个道理吧。
高尚不是一些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这是余华所说的,就像福贵一样虽然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善待自己。人对痛苦的承受能力远远超于自己所认为的程度。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死去亦如此。无需要站在金字塔顶端,只愿可以做一棵在风沙中无坚不摧的小草足矣。
中国有站在腥风血雨中依然呐喊着保卫中华的士兵,有着对复兴中华的昂扬斗志,也许在路上会遍体鳞伤,也许会跌得头破血流,但他们却不停的向前冲,只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人的一生不断地随时间在变动,只希望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都能够泰然接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亦长,但只要还活着,那么那绚丽多彩的画卷永远不会拒绝你的颜色。只要一切来的及,开始定不会晚。
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一切只因,活着。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